这首《杏花天·忆梦》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词人董以宁所作,词中描绘了一幅梦境与现实交织的画面,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哲思。
词的开篇“云眠月醉青山卧”,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云彩仿佛在沉睡,月亮则沉浸在酒醉之中,青山静静地躺卧,整个画面静谧而富有诗意。接下来,“把好梦、背他偷做”一句,巧妙地将梦境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对比,暗示了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分离,以及人们对于梦境的追求与珍惜。
“杏笺方欲双题和,忽被寒涛鼓破。”这里,杏笺代表了文人的笔墨,象征着情感的表达与交流。然而,正当人们想要在梦中留下美好的记忆时,却被突如其来的寒涛打破,暗示了梦境的短暂与易逝,以及现实对梦境的冲击。
“奈未梦、心情犹可。到梦后、凄凉怎过。”这两句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与对现实的无奈。即使在梦中找到了片刻的慰藉,但醒来后面对的却是难以承受的孤独与凄凉。
最后,“呼奴好伴挑灯坐。今夜梦来须躲。”这句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预示了主人公对于再次进入梦境的犹豫与恐惧。他呼唤仆人一同陪伴,希望在夜晚能够避免再次陷入梦境的漩涡,表达了对梦境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思考,以及对逃避现实的渴望。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梦境与现实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