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会诗

书称五福寿为先,有德人方得寿延。

自愧栎樗非远器,谁应齿发亦遐年。

立身官未三公贵,推老名陪二相贤。

喜把衰容模梵宇,惭无纤效勒燕然。

当时遭遇承陶冶,今日光荣预燕筵。

从此洛城增胜概,又新重作画图传。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鉴赏

此诗《耆英会诗》由宋代诗人冯行己所作,通过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长寿与德行的重视,以及对自身地位与贡献的谦逊态度。诗中不仅表达了对长寿的向往和对道德品质的推崇,还流露出对自己官职与成就的低调评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谦虚与内省精神。

首句“书称五福寿为先”,开篇即点明了长寿在人生五福中的重要性,强调了长寿不仅是个人福祉,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有德人方得寿延”一句,进一步阐述了道德与长寿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长寿的恩赐。

“自愧栎樗非远器,谁应齿发亦遐年。”诗人以“栎樗”自比,比喻自己虽非高远之器,但依然期待着岁月的馈赠,表达了对长寿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虽不居高位,但仍然希望能在晚年有所作为。

“立身官未三公贵,推老名陪二相贤。”这一联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官职的谦逊态度,虽然未曾达到三公之位,但在老年的名声上却能与两位宰相相提并论,这既是对过去努力的认可,也是对未来可能贡献的一种期许。

“喜把衰容模梵宇,惭无纤效勒燕然。”诗人以“衰容”自嘲,表示即使面容已老,仍愿意模仿佛寺的庄严,表达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同时,以“无纤效勒燕然”自谦,意指无法留下像燕然山刻石那样的功绩,体现了对自身成就的客观评价。

“当时遭遇承陶冶,今日光荣预燕筵。”这一联回顾了过去的经历与成就,表达了对当时受到的教育与培养的感激,以及如今能够参与盛大的宴会的荣幸之情。

最后,“从此洛城增胜概,又新重作画图传。”诗人展望未来,期待洛阳城因自己的加入而增添更多的风采,并且希望自己的事迹能够被后人铭记,通过绘画的形式流传下去,表达了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对个人影响力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既展现了对长寿与道德的重视,也体现了对自我定位的谦逊与对未来的乐观期待,是一首富有哲理与人文关怀的作品。

收录诗词(1)

冯行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元颜二公中兴颂碑

中兴碑颂□峥嵘,三百年来蠹不生。

湘水无穷流善价,□山长在耸高名。

文传幼妇词原赡,翰洒崩云笔力精。

按部舣舟思访古,拂尘珍赏眼偏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经浯溪元次山旧隐

次山曾此隐,溪壑水清漪。

废宅群山合,高名千古垂。

修篁森钓渚,乐石耸丰碑。

唯有乔林色,苍苍似昔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灵峰院

禅林潇洒倚危巅,税驾登临思豁然。

万里碧光晴望海,一堂幽响夜听泉。

寒龛能卧清凉地,古洞云归黯淡天。

好景自嗟吟不尽,拟凭图画寄诗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建茶和罗拯韵

御茗毓何峰,烟岚十二重。

玉泉新吐凤,金饼五盘龙。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