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后五日同裕轩辛楣游城南万泉寺(其二)

十年食藕处,有寺已无亭。

草径幽能熟,兰襟淡更馨。

雨兼萑苇响,泉带辘轳听。

意在寒林背,西山分外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翁方刚所作的《重阳后五日同裕轩辛楣游城南万泉寺(其二)》的第二部分。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友人游历万泉寺的情景。

"十年食藕处,有寺已无亭",开篇回忆起十年前在此地的经历,曾经的藕池边如今只剩寺庙,亭台已不在,流露出岁月变迁的感慨。

"草径幽能熟,兰襟淡更馨",诗人通过描绘曲折幽深的小径和淡淡的兰花香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暗示了寺内的宁静与僧人的高洁。

"雨兼萑苇响,泉带辘轳听",进一步描绘了雨声与芦苇摇曳的声音,以及泉水伴着辘轳转动的声响,动静结合,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感。

"意在寒林背,西山分外青",诗人的心意似乎寄托在那片寂静的寒林背后,而西山的青翠更加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旧地重游的怀旧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超然心境的追求。翁方刚的诗风质朴而深沉,此诗亦体现了这种特点。

收录诗词(41)

翁方刚(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买得苏诗施注宋椠残本即商丘宋氏藏者

国初海虞有二本,其一寅岁收六丁。

维时湖南宝晋叟,把卷凭阁看飞荧。

宋元旧本镂次第,独此未及传模型。

可怜醴泉化度法,瑶台戍削留娉婷。

也是园翁痛著录,不得再嗅隃麋馨。

一朝东吴故家得,四十二卷重汗青。

黄州判官有旧梦,笠屐图子来丁宁。

《由仪》篇忽上客谱,束广微滥吹竽听。

衔姜黠鼠到潜采,众目特让查田醒。

江南书手费影写,掇拾想像于奇零。

施注实惟施顾注,施家苏学诒过庭。

绍兴书蒇嘉泰岁,淮东板出仓曹厅。

汉孺楷书作佳话,湖州诗狱此又经。

《石鼓文》与《会稽志》,同时校椠新发硎。

陵先生世莫识,要以土蚀成青萍。

卷前惜阙谱及目,世间仅此凤与星。

适者又得《顾禧集》,文字聚合凭精灵。

重开此本傥异日,敢任嘉谷滋蝗螟。

摹公书帖奉公象,笑彼亭长署杜亭。

我当焚香日望拜,公乎弭节来云軿。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汉延熹西岳华山庙碑歌为朱竹君赋

汉安元嘉与永寿,东京碑字皆未磨。

今人独于此碑惜,谓出中郎重摩挲。

或云会稽考古误,太史郎那中郎过。

元常元嘉卒史字,稚圭信否图经讹。

箭筈门閒殿基砌,嘉靖年以粗沙劘。

赵崡所以慨作跋,跋与洪赵非一科。

谁知此跋宛在此,叶叶蝇楷如擘窠。

椒花舫深尘不到,未展额篆先吟哦。

上溯《周礼·职方氏》,下荐巡狩丰年歌。

霸陵新丰地特纪,袁君孙君绩骈罗。

昭卬瞻仰女汝合,鉴亨字更加切嗟。

惟初分隶次仲作,王萧之志交相诃。

建初熹平源测委,韩诗郑易谚则那。

篆与隶分递相减,初但俯仰无撇波。

华山华亭记樊毅,三碑皆系于光和。

建宁之前建初后,篆隶斟酌无偏颇。

镕金屈铁六百字,金精白帝高嵯峨。

三峰万古一元气,想见于此旋义娥。

精神融结到此本,二百年前已无多。

云驹云雏二东子,墨庄楼中同手摩。

郭髯题曰郭香察,小史递以冻笔呵。

装池一艺成故实,方于鲁亦矜丸螺。

松谈阁又翠微阁,山史笔力追隶蝌。

孙顾二跋不可见,诸老白发来婆娑。

百年又随江南客,星虹万丈藏烟萝。

君今轻装南返北,一本匣抵千金驮。

君精六书胜于郭,尉律不止言虞戈。

宜讨本原证文字,昌黎所谓如悬河。

亭林昔亦吉金拟,但稽职司不及他。

一碑可以该汉隶,娄机字原较若何。

形式: 古风

送姚姬传郎中假归桐城(其一)

纵观当代述人文,前辈诸公用意勤。

清庙明堂庀梁栋,深山大泽蓄风云。

开元大历非空貌,秀水新城莫漫云。

君去重编《海峰集》,肯随北地乞余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送姚姬传郎中假归桐城(其二)

几宵东观翻书手,忽拨残更岳顶云。

示我天门詄荡语,如披玉策赤青文。

飞扬逸气鞭鸾凤,窈渺清斋写典坟。

江畔皖公山纵好,有何岩壑可留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