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东坡引·听弦》由清代词人吴绡所作,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听琴时内心的复杂感受。
开篇“冰弦何处曲”,以“冰弦”喻指琴弦,暗示琴音如冰般清冷,引出听者对琴声来源的好奇与期待。接着“弦畔纤纤玉”,描绘琴旁女子之手,以“纤纤玉”形容其细嫩白皙,暗示弹奏者的高雅与美丽,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柔美之色。
“珍珠乱泻声声续”,将琴声比作珍珠般洒落,形象地展现了音乐的流畅与美妙,仿佛珠玉在耳边跳跃,让人沉醉其中。而“断肠销尽烛”一句,通过“断肠”一词表达了听者因琴声触动内心深处情感而产生的强烈共鸣,仿佛连烛火都为之黯淡,生动地描绘了情感的深度与力量。
“愁多怕听,春山暗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愁绪满溢,使得原本轻盈的春山也显得沉重压抑,形象地表现了听者内心的忧郁与沉重。接下来的“恨往事,心头触”则直接点明了听琴引发了对过往记忆的回忆与反思,勾起了心中的遗憾与痛苦。
最后,“廿年噩梦将人促”一句,以“噩梦”比喻过去的痛苦经历,强调了这些记忆对听者心灵的长期影响,仿佛这噩梦般的过去正催促着时间的流逝,让听者感到既无奈又痛苦。而“残棋刚半局”则以棋局未完比喻人生的未竟之事,暗示了听者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渴望。
整体而言,《东坡引·听弦》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描绘了听琴时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从最初的期待与欣赏,到深入内心的共鸣与回忆,再到对过去痛苦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词人对情感细腻捕捉与深刻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