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马伏波聚米为山谷二首(其二)》由清代诗人王家枚所作,通过描绘历史战场的变迁与战略布局,展现了对古代军事谋略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首句“河山争战阅兴亡”,开篇即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将战争与江山的更迭联系起来,暗示了战争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接下来,“策敌谁如马援长”一句,直接点出马援作为古代杰出将领的智谋与才能,引出了对马援军事策略的赞美。
“擘画兵机娴借箸,指陈虏势易探囊”两句,进一步描述了马援在军事战略上的高超技艺。借用“借箸”这一典故,形象地表现了马援在筹划作战时的细致与周密;而“指陈虏势易探囊”则表达了他对敌情的洞察力,仿佛能轻易掌握敌人的战略意图。
“秦关渺小如沧粟,蜀道崎岖转峙粮”两句,对比秦地与蜀地的地理差异,前者平坦广阔,后者险峻崎岖,但马援却能巧妙利用地形,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体现了他在战略部署上的独到之处。
最后,“斗大西城危釜底,潜师早已度陈仓”两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马援军队的行动。将西城比作斗中的水,釜底喻为危险之地,而“潜师”则暗指军队秘密行军,最终成功越过陈仓,展现了马援军队的神速与战术的精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马援军事才能的赞颂,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与策略,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古代军事文化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