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名为《送郑侍御谪闽中》。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在送别自己的朋友郑侍御,他被贬官到闽中(今福建一带)。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切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于这种政治上的贬谪行为的无奈与悲哀。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这两句表明尽管朋友被贬官,但他本人对于这次的分离并不感到怨恨。因为诗人曾经也在闽中有过旅居的经历,所以对那里的风土比较熟悉。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一种孤寂与凄凉的情绪。大都指的是长安,即唐代的都城。秋天的雁(大雁)通常是成群结队地飞过,但这里却说“少”,反映出一种萧索和冷清。而夜猿多,则增添了一种荒凉与恐怖的氛围。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这两句则是在描绘闽中的自然景观。云山相连,给人以遮蔽之感;而“南天瘴疠”指的是南方的热带地区,那里的气候潮湿,容易生病,这里用“和”字来形容,更添了一种柔和但又不易察觉的危险。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这两句是诗人对郑侍御的劝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小心翼翼地应对,就像要注意避免外界的各种影响一样。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既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不公与无奈。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质朴自然,是高适风格的典型体现。
不详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传有东南别,题诗报客居。
江山知不厌,州县复何如。
莫恨吴歈曲,尝看越绝书。
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惆怅别离日,裴回岐路前。
归人望独树,匹马随秋蝉。
常与天下士,许君兄弟贤。
良时正可用,行矣莫徒然。
黯然何所为,相对但悲酸。
季弟念离别,贤兄救急难。
河流冰处尽,海路雪中寒。
尚有南飞雁,知君不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