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茅居》由明代诗人王天性所作,描绘了一处远离尘嚣、环境清幽的居所。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茅居周围的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首句“舍比鲁山稍觉宽”,以鲁山为参照,强调了茅居所在之地的开阔与宁静,仿佛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幽偏堪我寄盘桓”一句,点明了此处环境的幽静与适于居住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喜爱与满足。
“池开碧鉴方三亩,竹引苍虬矗万竿”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池塘与竹林的美景。池塘如一面碧绿的镜子,竹林则如同苍龙般挺拔,形象地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生机。
“深课农耕供国税,稳收渔艇避风滩”两句,转而描述了茅居主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深课农耕”和“稳收渔艇”的活动,既体现了对土地的尊重与利用,也反映了生活的实际需求与稳定。
最后,“更怜近海涛声壮,夏日能生枕簟寒”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海浪的壮阔之声在夏日也能带来清凉,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整体而言,《茅居》一诗通过对茅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