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吊大林

上尽诸峰地转平,天低云近日多阴。

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

虞世南碑从泯没,白居易序合推寻。

匡庐第一真仙境,忍使如今遂陆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登顶群峰后地势变得平坦,天空低垂云层密集因天气阴沉。
自古以来南北有两条路相通,这次旅程将穿越东西两侧的树林。
虞世南的碑文已消失无踪,白居易的序言值得探寻寻找。
庐山作为真正的仙境排名第一,怎能让它如今沦落沉寂。

注释

上尽:登顶。
诸峰:众多山峰。
地转平:地势变平。
天低:天空低垂。
多阴:阴沉。
古来:自古以来。
南北:南北方向。
双径:两条道路。
此去:这次前往。
东西:东西两侧。
启:开启。
二林:两片树林。
虞世南碑:虞世南的碑文。
泯没:消失。
白居易序:白居易的序言。
推寻:探寻。
匡庐:庐山。
第一:排名第一。
真仙境:真正的仙境。
忍使:怎能任凭。
陆沉:沦落沉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必大的《游庐山吊大林》,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首句“上尽诸峰地转平”,写登山过程中的视觉变化,暗示庐山之高;“天低云近日多阴”则描绘了庐山云雾缭绕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神秘而深沉的氛围。

接下来,“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诗人借古道和两侧森林,展现了庐山的历史悠久和自然景观的丰富。诗人提及虞世南碑和白居易序,这两者都是与庐山文化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作品,体现了庐山的文化底蕴。

最后两句“匡庐第一真仙境,忍使如今遂陆沉”,诗人将庐山誉为仙境,表达其对庐山极高的评价,同时感叹如此美景不应被遗忘,暗寓对后人珍惜和保护庐山文化的呼吁。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游历庐山为契机,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展现了庐山的壮丽与文化底蕴,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收录诗词(887)

周必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 字:子充
  • 生卒年: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游庐山舟中赋四韵

南北周庐阜,东西遍九华。

宴安无酖毒,痼疾有烟霞。

淡薄村村酒,甘香院院茶。

驰驱君莫厌,此出胜居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登仕郎曾忠佐迎母王于乐氏母许新居成即归于是筑第高沙极轮奂母欲迁而逝乃虚中堂榜之曰思永为赋四韵

夏屋渠渠斲采椽,笋舆就养有成言。

南陔久叹薪吹棘,北户空劳草树萱。

堂上只容瞻像设,寝中那复问寒暄。

朝思夕念嗟何及,彷佛神游入梦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程元成待制书来叙别圃揽有亭葵心秀野二堂之胜见索恶语老病不暇遍赋谩往一篇

烛引金莲白玉堂,宫垂银榜左春坊。

毛曾久倚黄门树,武子今封召伯棠。

揽有羡君花竹秀,课无怜我簿书忙。

欲知两地相同处,亭午葵心向太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程元成待制宠示和篇其自序用乐天尹洛并一渔翁事可谓精切叹服不已再次韵奉酬

侍冠早已挂朝堂,乡县荣标昼锦坊。

尚记香山曾尹洛,更同鲁国欲渔棠。

春风醉客金丝缓,夜烛弹棋玉石忙。

应笑汲卿犹未去,强扶衰病理淮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