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晚春时节寓居萍乡的士人,面对岁月流逝、理想未酬的愁苦心境。首联“向隅书剑坐销魂,心计艰难有泪痕”,以“向隅”、“书剑”、“销魂”、“心计艰难”、“泪痕”等词,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孤独、忧郁的状态,以及对人生规划与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颔联“三月不寻花下路,一春常闭雨中门”,通过“三月不寻花下路”和“一春常闭雨中门”的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因内心忧愁而疏于赏景的消极状态,也暗示了外界环境的恶劣或内心的封闭。颈联“闲时易得开书帙,贫手难求傍酒樽”,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在闲暇之时容易沉浸于书籍,但在贫困中却难以享受饮酒之乐,体现了诗人在精神追求与物质困顿之间的矛盾。尾联“三十无成今四十,翊周安汉意空存”,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虽已年届四十,仍未实现辅佐君王、安定天下的志向,流露出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个人境遇的细腻描绘,反映了唐代士人普遍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冲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