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林旭所作的《二月十八日读史》。诗中以历史为镜,借古喻今,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思考。
首句“韩诛彭醢瞻言渐”,借用历史典故,暗指韩信和彭越两位名将被杀的历史悲剧,暗示在权力斗争中,忠诚与能力往往难以得到善终。同时,“瞻言渐”三字,既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也隐含了对当前局势的担忧,预示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不测。
次句“东海萧生致可忧”,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忧虑。东海萧生,或指东海之滨的某位贤士,也可能暗喻某种潜在的危机。此句通过“致可忧”的表述,强调了这种忧虑的严重性,预示着某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正在酝酿之中。
后两句“但有太师驭边手,门生何术更吹求”,则直接点明了对当权者的期待与质疑。这里的“太师”象征着有能力、有威望的领导者,而“驭边手”则是指能够稳定边疆、维护国家安宁的角色。诗人在此提出疑问,如果只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稳定局面,那么其他所谓的“术”(策略、方法)又如何能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对当前治理方式的反思,也是对如何培养更多优秀领导人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忧虑。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蕴含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切,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忧国忧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