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密所作的《感秋杂兴十解》中的第七首,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矮屋病秋暍”,以“矮屋”象征人的处境或心境,用“病秋暍”(中暑)比喻人在秋天的不适,暗示了诗人可能在某个不顺的时期,内心感到压抑和疲惫。接着,“内热烧中肠”进一步描绘了内心的煎熬,仿佛体内的热度无法消散,形象地表现了情感的炽烈与痛苦。
“濯濯雨露姿,心眼生奇凉。”这两句转而描写自然界的秋雨,雨露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清凉,也似乎为诗人的心灵带来了片刻的宁静与慰藉。这里的“濯濯”形容雨后万物清新,而“心眼生奇凉”则表达了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的一丝超脱与平静。
“乡来翕翕威,奄忽归何方。”这两句由自然景象过渡到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曾经的繁华与威势,如今却如过眼云烟,不知归向何处。这里既有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也有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与哀叹。
最后,“天时且如此,人事安可常。”诗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指出天象的变化难以抗拒,同样,人生的起伏也是不可预知的。这句话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深刻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与自然、时间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