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氏所藏石田临小米大姚江图

春云沉空山有无,眼明见此姚江图。

图穷烂漫得题字,照人百颗骊龙珠。

平生雅识敷文书,绍兴岁月仍不诬。

岂知尤物能媒祸,茧纸兰亭已非故。

石翁信是学行人,能使邯郸还故步。

忆昔憸人贿为囿,黩财更假狂阉手。

千里珍奇归捡括,故家旧物那容守。

沈氏藏兹二百年,一相掣去心茫然。

谁言物聚必有散,手泽相关常累叹。

未能一笑付忘弓,且喜百年还旧观。

岂余钝眼错颜标,抵掌真成孙叔敖。

区区不独形模似,更存风骨骊黄外。

一时点笔迥通神,得非小米是前身。

从来艺事关人品,敢谓今人非古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文徵明所作,名为《题沈氏所藏石田临小米大姚江图》。文徵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一幅名为“大姚江图”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慨。

诗中首先描述了春日云雾缭绕的山景,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画卷之中,引出对这幅名为“姚江图”的艺术作品的赞叹。接着,诗人指出图中不仅色彩斑斓,而且题字如璀璨的珍珠,照亮人心。他提到这幅作品出自雅士之手,其书法风格与绍兴时期的文化背景相符,但同时也暗示了其中蕴含的悲剧性——即“尤物”(珍贵的艺术品)往往能引发祸端,如同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历史上的命运一般。

诗人进一步赞扬了画家石田的技艺,称其学识渊博,能够将邯郸学步的故事融入画作之中,赋予作品更深的寓意。然而,历史的变迁使得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流散,甚至被权贵所占有,导致原主无法守护自己的遗产。沈氏家族收藏此图长达两百年,却最终被迫将其转让,这种物聚必散的命运让人心生感慨。

诗人在最后表达了对艺术与人品之间关系的思考,认为艺术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术家个性和精神的体现。他自谦自己的眼光可能不够敏锐,但仍然能感受到画作中的精髓,甚至将其比作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的前身。文徵明强调,艺术与人的品格息息相关,不应轻易否定当代人的艺术成就,因为艺术的价值超越了时间的界限。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古代艺术作品的鉴赏,也是对艺术与人性、历史与传承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三月晦日登上方

上方啼鸟绿阴成,落日登临宿雨晴。

春事蹉跎三月尽,碧天浮动五湖明。

山连越垒人何在,水绕长洲草自生。

未遂扁舟从此去,眼中无限白鸥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虎丘

云岩四月野棠开,无数清阴覆绿苔。

意到不嫌山近郭,春归聊与客登台。

芳坟谁识真娘墓,水品曾遭陆羽来。

满路碧烟风自散,月中徐棹酒船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五月十三夜与子重履约履仁石湖行春桥看月

夕光沉山苍霭横,行春桥东江月生。

长风吹波天镜阔,白沙渺渺菰蒲声。

微澜压玉摇空明,扁舟忽动江湖情。

罾头鱼虾夜可买,得酒试与诸君倾。

山空夜久人竟醉,高歌互荅渔舟惊。

渔舟天上来,棹入沧溟去。

似闻渔歌缥缈不断出烟萝,水远天长不知处。

一发青山落镜中,万里横河碧空曙。

人生行乐不易得,赏心况有樽前客。

江山如画酒如渑,相看不饮空头白。

不见桥东千尺台,吴王曾此夜衔杯。

欢燕不堪芳漏促,西施舞罢越兵来。

越兵已成功,越王安在哉。

䲭夷竟去不复回,吴宫越垒空复生苍苔。

千古兴亡总湮灭,只有湖山未消歇。

吴王去来今几时,几人能醉湖中月。

形式: 古风

追和杨铁崖石湖花游曲

石湖雨歇山空濛,美人却扇歌回风。

歌声宛转菱花里,鸳鸯飞来天拍水。

当时仙伯醉云门,酒痕翻污石榴裙。

遗踪无复芳尘步,湖上空馀昔人墓。

昔人既去今人来,千载风流付一杯。

雪藕萦丝荐冰碗,蛱蝶飞来逐歌板。

夕阳刚在画桥西,一段春光属品题。

伤心不见催花使,只有黄鹂啼再四。

无限春愁谁与笺,玉奴会唱紫霞篇。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