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苏台览古》由明代诗人宋登春所作,通过对吴王昔日辉煌与现今荒凉景象的对比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无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自然的苍凉融为一体。
首联“吴王昔目好吴钩,义士三千尽列侯。”开篇即以吴王的好战性格和麾下三千勇士的英勇形象,勾勒出一段充满豪情与壮志的历史画面。然而,接下来的“霸业巳随云北散,雄图空复水东流。”两句转折,揭示了吴国霸业的最终消逝,如同云烟般飘散,雄图也随着流水东去,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感慨。
颈联“荒台寂寂渔樵路,故垒萧萧草树秋。”进一步描绘了如今苏台的荒凉景象,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只剩下荒废的台台、废弃的壁垒,被秋风落叶覆盖,显得格外凄凉。通过“渔樵路”和“草树秋”的细节描写,诗人巧妙地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季节变换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氛围。
尾联“惟有馆娃宫里曲,至今歌向采菱舟。”则以馆娃宫里的乐曲为线索,引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即便是在今日的荒凉之中,那曾经的歌声仍能在采菱舟上回响,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余音,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记忆的永恒。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不仅展现了对历史的追忆,更蕴含了对人生、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宋登春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紧密融合,使得这首《苏台览古》成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