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怀旧与怀乡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来表达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篇“鸟啼花发柳含烟”一句,就设定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带有淡淡哀愁的情境,鸟鸣、花开放、柳絮飞舞,这些都是春天的常见景象,但其中的“含烟”则给这些生动景物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迷离感,好像有一丝不易觉察的忧伤。
紧接着,“掷却风光忆少年”一句,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心态——他在这个美好的春日中,却无法沉浸于眼前的风光之中,而是忍不住地回想起过去的时光。这里的“掷却”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波动,即便是在美丽的自然景物面前,诗人也无法摆脱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第三句“更上高楼望江水”,则是诗人为了寻求心灵上的慰藉而采取的一种行动。他选择了登上更高的地方,以便能够看得更远,心中的思绪也随之飘向更远的地方。这里的“江水”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它往往在中国诗词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旅程。
最后一句“故乡何处一归船”,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归属感的一种渴望。无论他目前身处何方,心中的那只“归船”总是在寻找着通往故乡的路。这里的“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的寄托和情感的依托,是诗人精神上的避风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构建了一种深沉而又温婉的怀旧情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时光的普遍眷恋,以及对于家乡的永恒情结。
不详
晚年自号悲翁,汉族,(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不到山阴十二春,镜中相见白头新。
此生不复为年少,今日从他弄老人。
采莲溪上女,舟小怯摇风。
惊起鸳鸯宿,水云撩乱红。
天下如今已太平,相公何事唤狂生。
个身恰似笼中鹤,东望沧溟叫数声。
百舌犹来上苑花,游人独自忆京华。
遥知寝庙尝新后,敕赐樱桃向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