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开篇“自予抱羁思,眇与日月长”便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诗人仿佛与时间一同流逝,孤独而漫长。接着“载离非宋远,谁谓河难航”,通过比喻,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困难的无奈,如同渡过难以航行的大河。
“忧随积霖密,慨因朗旭彰”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愁绪的浓重,无论是阴雨连绵还是阳光明媚,忧愁都如影随形,无法摆脱。诗人感叹自己的愁苦似乎没有尽头,无法找到释放的出口。
“负之苦不胜,即之竟无方”则表达了愁绪带给诗人的沉重负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仿佛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困境。“如彼引鲲鱼,待尽守空梁”运用了鲲鱼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助,就像等待着鲲鱼耗尽力气,最终只能守在空荡荡的梁上。
最后,“天地岂私贫,运至岂固当”揭示了诗人对命运的反思,认为天地并非对人有所偏私,人生的起伏变化也并非注定,暗示了诗人对命运的某种豁达与理解。
“既悟非形兆,兹数讵可攘”则点明了诗人对愁绪本质的认识,认为愁绪并非实体,无法被排除或改变,这既是对自己内心状态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愁绪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生命、命运的思考,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