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陈斌的《司马公南屏石壁大字歌》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对司马光(即司马公)及其时代背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诗中首先将司马光誉为“大儒”,象征着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学识与人格如同天地间流传的尊贵元气。接着,诗人称赞司马光不阿谀奉承,即使在八十高龄仍积极参政,显示出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
诗中提到的“熙丰”是宋神宗年号,暗示了北宋末期的困境,边境危机和内部矛盾重重。诗人批评蔡京继任宰相后,国家礼乐衰落,王道受阻,江山局势动荡不安。
“峨峨十丈党人碑”暗指司马光反对新法的立场,而“岌岌江山遗半壁”则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分裂的惨状。诗人感叹,即使君臣关系如鱼腹般腐败,司马公的遗迹仍如荒凉的一片石,令人感伤。
最后,诗人以“山石故临安”表达对南宋临安的怀念,秋风、秋草、寒日寓意国运衰败。司马公的遗志如同九鼎宏璧般厚重,象征着他的坚韧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尽管金符铁券(象征权力)已逝,但山水依旧,司马公的精神力量仿佛巨手劈开荒崖,永存不朽。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赞美司马光,寓言式地揭示了历史的兴衰更替,以及个人在乱世中的坚守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