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四月十四日陪尚书公泽民游祥符寺分得煖字

芙蓉六六森如铲,乘舆登临寄疏散。

绿沈灵湫老龙蛰,翠护祇园新竹短。

山乐鸣空石洞寒,金鸡舐鼎丹炉暖。

藓瘢拂拭读残碑,一浴灵泉客尘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丁亥年四月十四日陪同尚书公泽民游览祥符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芙蓉”、“绿沈灵湫”、“新竹”、“山乐”、“金鸡”、“藓瘢”、“灵泉”等自然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首句“芙蓉六六森如铲”,以“芙蓉”比喻寺中的树木,形象地描绘了树木排列整齐、挺拔的姿态,如同被铲平的整齐行列,展现出祥符寺环境的整洁与庄重。

接着,“乘舆登临寄疏散”,描述了作者与同行者乘坐车舆,登高远眺,寻求心灵的解脱与放松。这句体现了人在自然美景中的精神寄托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绿沈灵湫老龙蛰,翠护祇园新竹短”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祥符寺周围的自然景观。灵湫(深水潭)中老龙蛰伏,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沉静;而新竹则在翠绿的掩映下显得生机勃勃,展现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与生命力。

“山乐鸣空石洞寒,金鸡舐鼎丹炉暖”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山间的鸟鸣声在空旷的石洞中回响,既有寒意又充满生机;金鸡在丹炉旁舔舐,象征着温暖与活力。

最后,“藓瘢拂拭读残碑,一浴灵泉客尘浣”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与感慨。拂拭掉苔藓斑痕,阅读古老的碑文,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而沐浴在灵泉之中,则是洗涤心灵,去除世俗的尘埃,达到精神上的净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祥符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历史和内心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7)

汪克宽(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裕。元泰定帝泰定二年举人。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教授于宣城、歙县间,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学者称环谷先生。明洪武初,聘修《元史》,辞归后,结庐石门山。有《春秋经传附录纂疏》、《程朱易传义音考》、《诗集传音义会通》、《礼经补逸》、《环谷集》

  • 字:德辅
  • 籍贯:元明间徽州府祁门
  • 生卒年:1304—1372

相关古诗词

寄林仲实主簿

新筑书斋壁未乾,盟言谁信未曾寒。

春风不到梅花帐,晓日常悬苜蓿盘。

乡里总知新部曲,朝廷不改旧衣冠。

分明寄谢嵇中散,莫把寻常冷眼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题碧云楼

一柱楼台从地涌,八窗图画自天开。

雨中日脚青红晕,雾里山容紫翠堆。

析木高寒天似盖,蓬莱清浅海如杯。

洞箫一曲吹黄鹤,肯信愁肠日九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杨廉夫赠海东云韵

祇陀树园立孤凤,舍卫国城悬五云。

衡山秀削芙蕖朵,铁史书题星斗文。

日日中天宝花落,时时空谷履声闻。

芸窗琢得巢云句,茧纸乌丝写八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龙门避暑

龙门绝顶松风冷,空翠湿衣山更深。

六月地炉长拥火,半窗云影便成阴。

悬厓果熟猿争树,白昼人惊鬼出林。

一个老僧飞锡去,不知消息到如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