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古树行为区茂对昆玉作其树先大夫手植也

此树生来如许久,闻道台成树已有。

树根入土知几深,土面蟠根已半朽。

暗想累台覆土时,根株著土一齐移。

台高不改旧规格,树古年年发新枝。

五马门前一径深,森森台畔表乔林。

为言世远思培植,更筑崇基护绿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历经岁月的老树与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台相依相伴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工建筑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首先,诗中提到这棵树自古以来就生长于此,见证了高台的建造过程。树根深深扎入土壤,与高台的土面交织在一起,甚至部分树根已经腐朽,但依然紧紧相连。这种景象仿佛在诉说着树与高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它们共同经历的时间流转。

接着,诗人想象当初建造高台时,同时将树木连根带土一起移植过来,确保了树与高台的同步成长。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台变得更高,但树却依然遵循着原有的规格生长,年复一年地发出新的枝条,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诗中还提到了高台旁的一条小径,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林荫。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过往的人们提供了一处遮阳避雨的好去处。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最后,诗人感慨于这棵树的古老与珍贵,认为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是前人智慧与努力的象征。因此,为了保护这棵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老树,人们又进一步加固了高台的基础,以确保它能够继续在绿荫下茁壮成长,成为后人瞻仰的对象。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共融,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传承与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江上观野烧

黑云叆叇天模糊,火龙衔烛照幽衢。

却讶蚩尤喷紫雾,翻疑鲛室弄明珠。

卓起弥天锦步障,撒开大地红氍毹。

螺髻新妆初洗黛,峨眉淡晕亦施朱。

映日扶桑高万丈,红楼十二遥相向。

浮来金海漾荣光,影入银河添新浪。

惊起天鸡五夜啼,银蟾半落玉绳低。

江静老骊眠不稳,露寒惊鹊夜难栖。

带陇连岗同一色,此时目断思乡客。

渔火疑萤望不分,空月如霜照愈白。

沙雁嘹嘹向夜鸣,舟人火里认山城。

残叶原头捲欲尽,湿云洞口烧无声。

孤蓬飘荡无南北,可似游人江上迹。

已将凉燠付浮烟,还悟生身同火宅。

浩劫炎炎烬亦寒,世界应同幻影观。

侵晓推篷试一望,青山依旧郁巑岏。

形式: 古风

卖花郎

卖花郎,卖花郎,年年月月为花忙。

六时灌溉无停手,一岁能得几春光。

男叫女啼俱不理,惜花胜于惜儿子。

花正笑时尔独颦,花睡浓时尔先起。

满园烂熳为谁春,花何富贵尔何贫。

漫道主人爱花好,奈何花开别主人。

城中日日看花醉,谁念种花人苦辛。

形式: 古风

观鸬鹚

渔翁手撚一竿竹,和烟夜傍鸬鹚宿。

编橛为槎水面浮,朝放鸬鹚下沙洲。

鸬鹚渺渺随波去,渔翁却立在槎头。

沙浅日明鱼出曝,呼群引类相追逐。

大鱼背负小鱼衔,总得鱼来不入腹。

渔翁袖手鱼满筐,鸬鹚水底为谁忙。

儿童但笑鸬鹚拙,我独临流暗自伤。

形式: 古风

游月华寺

跋陀坛边悬表志,留下菩提真种子。

百七十年似弹指,袈裟罩却坟前垒。

谁将一滴遍河沙,二叶依然结五蕊。

至今人饮曹溪沚,尽是吾师功德水。

石龛閟骨一千祀,劫火烧空永不燬。

有口无言坐堆堆,落叶归恨水见底。

瓦澄如漆绛罗委,行人瞻拜泪瀰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