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不见月

长记去年中秋玩月出草堂,冰轮直可鉴毫芒。

是时家酿又新熟,呼童开席罗清觞。

纤埃不起零露下,对此陶陶乐未央。

自顾时逢尧舜世,上下清明无秽荒。

吁嗟今夕何不幸,正逢屏翳恣猖狂。

浮云左右争拥蔽,爱而不见涕沾裳。

嫦娥无语缩头何处坐,胡不开口走诉上帝旁。

立召飞廉举其职,驱除拥蔽扬清光。

莹然高照遥天外,免教万国如瞽空伥伥。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长久记得去年中秋赏月从草堂出来,明亮的月亮如同镜子能照见毫毛。
那时自家酿的新酒刚好熟了,我唤来童子打开宴席,摆上清冷的美酒。
微尘不扬,露水落下,面对这美景我陶醉其中,快乐无穷无尽。
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像尧舜那样的太平盛世,上下清廉,没有污秽和荒芜。
唉,今晚为何这般不幸,恰逢乌云肆意妄为,遮住了明月。
乌云左右簇拥,使我无法看见月亮,只能泪流满面。
嫦娥默默无言,不知躲到哪里,为何不向天帝申诉她的苦楚。
我立刻召唤风神飞廉履行职责,驱散乌云,让清光重现。
月光皎洁,照亮遥远的天际,不让万国之人因无月而迷茫。

注释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
冰轮:明亮的月亮。
鉴:照见。
纤埃:极细的灰尘。
陶陶:形容心情舒畅。
尧舜:古代贤君,象征太平盛世。
屏翳:古人对乌云的称呼。
飞廉: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莹然:明亮的样子。
瞽:瞎子,比喻不明事理的人。
伥伥:迷茫、无所适从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中秋夜月下聚会的场景,诗人怀念去年在草堂与家人朋友共赏明月的情景。那时的酒是新酿好的,大家围坐一桌,享受着清凉的美酒和皎洁的月光。诗中的“纤埃不起零露下,对此陶陶乐未央”表达了当时的愉悦心情,仿佛自己生活在尧舜的太平盛世,没有污秽和混乱。

然而,转眼间到了现在,这个中秋夜却不见月亮。诗人感慨良深,对比现实与往昔,有着落寞之感。"浮云左右争拥蔽,爱而不见涕沾裳"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法如愿看到的哀伤。

接下来的几句“嫦娥无语缩头何处坐,胡不开口走诉上帝旁。立召飞廉举其职,驱除拥蔽扬清光。”则是诗人将自己的不满与希望寄托于神话中的月宫之主嫦娥,以及想象中能够排云见日的神祇。

最后,“莹然高照遥天外,免教万国如瞽空伥伥”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向往和对光明未来所持的希望。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记忆中的美好时光,抒发了对当前状况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期待。

收录诗词(8)

孙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中秋歌

明月一岁中,影圆十二回。

如何今夕里,争赏罗樽罍。

既爱盈盈色,更上高高台。

人心莫如此,试为君言哉。

月者水之精,秋者金之气。

金水性相生,五行分其事。

则知天地间,相感各以类。

水得金还盛,月因秋更清。

气类使之然,人谁不有情。

可怜别夜色,一一皆销声。

自昔诗家流,吟皆不到此。

徒能状光彩,岂解原终始。

冥搜讵有得,燥吻真何以。

请看退翁歌,其的能中矣。

形式: 古风

论学

冥观天地何云为,茫茫万物争蕃滋。

羽毛鳞介各异趣,披攘攫搏纷相随。

人亦其间一物尔,饿食渴饮无休时。

苟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兽安须眉。

人生在学勤始至,不勤求至无由期。

孟轲荀卿扬雄氏,当时未必皆生知。

因其钻仰久不已,遂入圣域争先驰。

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

斯文下衰吁已久,勉思驾说扶颠危。

击喑驱聋明大道,身与姬孔为藩篱。

是非丰悴若不学,慎无空使精神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河满子.秋怨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形式: 词牌: 河满子

菩萨蛮

楼头上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

琵琶曲未终。回头肠断处。却更廉纤雨。

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形式: 词牌: 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