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陈天锡在清明时节怀念故人的作品。诗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哀悼之情。
首联“春愁禁客况,夜梦绕天涯”,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孤独感。春天本是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对于诗人来说,却因思念亲人而倍感压抑。夜晚,他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梦中,那份情感穿越时空,仿佛能跨越千山万水,直达彼岸。
颔联“淑景随流水,归心逐暮鸦”,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淑景,指的是美好的景色,这里象征着诗人对逝去亲人的美好回忆。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归心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过去,与亲人团聚的心愿。暮鸦,傍晚时分归巢的乌鸦,常被用来比喻游子思乡的情怀,这里也暗含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颈联“看书翻蠹叶,抚案落灯花”,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翻阅书籍时,书页上可能已布满虫蛀的痕迹,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抚案时,灯花掉落,既是自然现象,也隐喻着诗人思绪的飘忽不定和内心的波动。
尾联“怅望松楸远,登临起叹嗟”,收束全诗,将情感推向高潮。松楸,古代常用来指墓地或坟墓,此处代表诗人思念的亲人安息之地。诗人站在高处,遥望远方的墓地,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惆怅与叹息。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哀思,也流露出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哀悼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