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里少男少女们嬉戏的场景,他们以柳絮为媒介,比赛吹散花朵,或是斗弄柳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妒雪愁丝"来形容这些活泼的景象,将柳絮比作女子的愁绪,而"两不饶"则暗示着竞争的热烈和青春的无畏。
接着,诗人想象如果东施(历史上以丑闻名的美女)看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被这春日的活力所打动,甚至会为他们的快乐所倾倒。然而,诗人却出人意料地提出,即使东施模仿古人"捧心"的姿态(古代美女西施病态的娇羞之态),也无法比拟眼前自然流露的青春之美,反而可能显得做作,损及她原有的纤细腰肢的美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联想,赞美了江南春天的活力与纯真,同时也暗示了美的自然流露胜过刻意的矫饰。周岸登的笔触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清朝末年至近代初年文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独特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