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贤山居十首(其四)

自笑吾生足,支藤上紫霄。

松门山日近,野火石云烧。

老母留芋供,邻僧隔水招。

一声樵笛响,催我下峰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自然与宁静之美。首句“自笑吾生足”,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暗示了对世俗繁华的不屑。接着,“支藤上紫霄”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攀登山顶的情景,藤条成为他攀登的工具,而“紫霄”则象征着高远的境界,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

“松门山日近,野火石云烧”两句,通过对比和动态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既亲近又神秘的氛围。松门暗示着山中幽静的入口,而“山日近”则意味着阳光温暖,与外界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野火与石云的燃烧,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赋予了山林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

“老母留芋供,邻僧隔水招”描绘了诗人与外界的联系,母亲的芋头供养和邻寺僧人的邀请,体现了人情的温暖与和谐。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与前文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世界。

最后,“一声樵笛响,催我下峰腰”以一声悠扬的笛声结束,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释放。笛声仿佛在提醒诗人,即使在山中隐居,也不能忘记与世间的联系,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继续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栖贤山居十首(其五)

老病心逾澹,饥寒韵更偏。

独怜山月外,无计秋风前。

拾栗煨牛火,驱茅下麦田。

明朝重九日,容易度残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栖贤山居十首(其六)

客到无留处,情乖懒见人。

床头多病衲,殿角一閒身。

夜色秋旻净,泉声晓梦真。

昨闻江上信,又阻白门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栖贤山居十首(其七)

我自立溪上,水流何太忙。

年年松树绿,日日峡桥长。

林月窥岩户,山风压草堂。

几人相对暇,熟炙橘皮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栖贤山居十首(其八)

偶来枫树下,孤影息秋阴。

涧浅摇清濑,风轻爽素襟。

行人归竹远,散犊入林深。

何处不相似,时时压此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