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借王勃的才华与《滕王阁序》的典故,表达了对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之人的感慨。
首句“王勃清才俊不禁”,以“清才”形容王勃的才华,用“俊不禁”表达其才华出众到无法自抑的程度,既赞美了王勃的文学天赋,也暗示了他可能因此遭受的不公或命运的捉弄。
次句“烂铺艳锦赏知音”,“烂铺”形容王勃的文章如华丽的锦缎般铺陈开来,供懂得欣赏的人品读。这里不仅赞美了王勃作品的精美,也暗含了知音难觅之意,即尽管作品华美,但能真正理解并欣赏其深意的人却寥寥无几。
后两句“空馀高阁青云里,谁识落霞秋水心”,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一句“空馀高阁青云里”描绘了王勃如同处于云端之上的高阁,远离尘嚣,象征着他的才华虽高,却似乎难以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位置。后一句“谁识落霞秋水心”则表达了即使在这样的高处,也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追求,隐喻了知音难遇的悲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述王勃的才华与命运之间的矛盾,以及知音的稀缺,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寄托了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视的杰出人物的同情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