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郑彦博

礼帙初携入奉常,濯缨又复向沧浪。

匡时未必惭长□,抚事无如归故乡。

雨钓海头机已息,云根谷口鬓俱苍。

客来若也询馀计,题得新诗满草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寄郑彦博》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联“礼帙初携入奉常,濯缨又复向沧浪”,开篇即以“礼帙”、“奉常”、“濯缨”、“沧浪”等词,营造出一种文人雅士的风范,同时暗含着对友情的珍视与向往。“礼帙”象征着学问与礼仪,“奉常”则指向官职与责任,而“濯缨”与“沧浪”则寓意着对清高品格的追求与回归自然的愿望。这两句诗,既是对友人的邀请,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

颔联“匡时未必惭长□,抚事无如归故乡”,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认为,即使在匡正时弊的道路上有所犹豫或不自信,但面对人生的归宿——故乡,却无从选择。这里,“匡时”表达了对社会的责任感,“惭长□”则可能是对自身能力或行为的自我反思,“抚事”则是对现实的感慨,“归故乡”则寄托了对心灵家园的向往。这一联诗,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责任与个人情感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颈联“雨钓海头机已息,云根谷口鬓俱苍”,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雨中的海钓,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机已息”暗示了对功名利禄的放下;“云根谷口”则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画面;“鬓俱苍”则以岁月的痕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一联诗,不仅描绘了诗人理想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其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追求。

尾联“客来若也询馀计,题得新诗满草堂”,以假设的方式,设想了朋友来访的情景。如果有人询问诗人的未来打算,他将用新的诗歌来回应,充满着对未来创作的期待与自信。这一联诗,既是对友情的肯定,也是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与执着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情、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佳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情感真挚的抒情诗,值得细细品味。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题高节书院

万丈层厓置屋牢,子陵冢墓压灵鳌。

绕庭云气皆山雨,满壑风声是海涛。

隐德昔烦天使下,祠光今并客星高。

回头却忆当年事,几度舂陵鬼夜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哭陈夷白二首(其二)

老我归来托远林,仙桡犹泛五湖深。

身名已喜全离乱,生死俄闻变古今。

悬榻空馀徐孺恨,绝弦真乱伯牙心。

无端又向溪桥立,望断秋鸿泪满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秦湖渔隐为袁桂芳赋

履运已成昔,名湖尚说秦。

避时端有意,把钓可无人。

若士居姚水,遗风似舜民。

地虽占越上,境实慕河滨。

已忝归渔业,何言托隐沦。

月浮孤艇夜,雨著短蓑春。

泊渚多依藻,窥汀或傍筠。

羽沈疑中饵,丝动讶拖鳞。

竭泽知难脱,殃池数已屯。

竞多声失厉,得隽语忘嗔。

獭怨诛求尽,龙嫌荡漾频。

腥风连巷陌,秽浪接沙尘。

水际呼儿急,墙头换酒新。

讴歌便野习,嗜好任天真。

行媲清狂客,名传放逐臣。

家临烟浦近,门对雪鸥驯。

钓渭心徒苦,兴周迹已陈。

子陵辞汉日,贺老别唐辰。

事业今如是,栖迟固足珍。

青云人既远,白首我还亲。

衰谢无知己,飘零偶问津。

但期连郡邑,岂料结比邻。

东主方悬榻,西风且钓缗。

扁舟如可具,同老此湖漘。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甲辰元日对雪联句

三冬不作雪,元日乃飞花。

殆似呈丰兆,还如献岁华。

晓梅同璀璨,冻蝶斗交加。

叠径如拖练,旋空若搅车。

随风疏复密,杂霰整还斜。

葩借云为叶,光疑月在沙。

迷汀难辨鹭,著柳易分鸦。

咏絮应输韫,吟车欲过叉。

寒将椒酒敌,莹比塞酥嘉。

刻画天呈巧,铺张地掩瑕。

早朝光映笏,暝猎势漫罝。

后腊宁非瑞,先春益自誇。

拂林微见蕊,缀草浅窥芽。

煖促庭猊化,阳催瓦雀呀。

土融偏润麦,水活最便茶。

不雨檐常滴,当阴砌或遮。

诗成灯屡剪,坐久鼓频挝。

路滑妨回骑,城严畏奏笳。

岁寒同在旅,春至倍思家。

此日堪乘兴,归舟向若耶。

形式: 排律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