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
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
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如满所作,名为《答顺宗皇帝问(其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佛教思想的诗歌,它探讨的是佛教中的"无为"概念,以及佛陀的本质和行为。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这几句描绘了佛陀超脱世间因果律动,不受任何束缚,像虚空一样自由自在。而佛的真实体性是"法身",即本质上的清净不染,它永恒存在于无心的状态,即超越了世间的心理活动和执着。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这里表达的是佛陀对众生的慈悲,佛陀不因自己的想法或定位而起心动念,只是为了解救众生而临世。他的行动完全出于无私的利他之心。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最后几句则描写了佛陀的智慧和清净性质,就像广大而深邃的海洋一样,它是永恒不变的。诗中劝告有智之人应当深思此理,不要产生任何怀疑。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精妙表达,展示了佛陀超凡脱俗的境界,以及他对众生的无条件慈悲。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寓意,每一句都蕴含着深邃的宗教智慧。
不详
唐僧。曾住五台山金阁寺,后居洛阳佛光寺。与顺宗讲谈禅理,帝大悦,益重禅宗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
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
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灭。
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律管才推候,寒郊忽变阴。
微和方应节,积惨已辞林。
暗觉馀澌断,潜惊丽景侵。
禁城佳气换,北陆翠烟深。
有截知遐布,无私荷照临。
韶光如可及,莺谷免幽沈。
珠幡绛节晓霞中,汉武清斋待少翁。
不向人间恋春色,桃花自满紫阳宫。
零落多依草,芳香散著人。
低檐一枝在,犹占满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