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姚公枢的《赋龙池水》以龙池水为载体,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首先,诗的前两句“浊泾一斛几半区,白田一沃成膏腴”描绘了泾水混浊,却能滋养大片土地,形成肥沃的农田,象征着虽然环境条件艰苦,但通过勤劳耕作,依然能够创造出丰饶的土地。接着,“汾水流源亦不殊,循崖挟阜不可渠”则以汾水为例,强调水源的重要性,即使水流形态各异,也需顺应自然,不可强行改变。
“姑射山高草木敷,精英四散清流疏”转而描写姑射山的美景,山高草木茂盛,清泉散布其间,寓意自然之美与生命的活力。然而,“清流溉田田即癯,耕犍啬夫疲粪车”揭示了现实的另一面,尽管有清澈的泉水,但灌溉农田后反而导致田地贫瘠,农民劳作疲惫,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困境。
“陈蕃一室还扫除,渊明亦复新其庐”引用陈蕃和陶渊明的故事,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居所的追求。“伯夷柳惠圣之徒,其源逼窄其流污”则批评了像伯夷柳惠这样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虽简朴,但思想狭隘,道德观念可能存在问题。
最后,“春日秋霜与化俎,何当得此辅唐虞”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希望人们能像春天温暖、秋天严寒一样,既有生机也有节制,共同辅佐唐虞这样的理想君主,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中行未易良可吁,晋人努力无为迂”则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认为中庸之道不易实现,而晋人的努力往往显得迂阔,缺乏实际效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人物和现实社会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