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已久的寺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破败与静谧的景象。首句“寺废久无钟”便点明了主题,暗示了寺庙的荒凉与时间的流逝。接着,“禅关掩万峰”一句,以山峰的壮丽反衬出寺庙的孤独与隐匿,仿佛寺庙隐藏在群山之中,与世隔绝。
“空廊惟卧虎,弃钵不归龙”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虎和龙置于空荡的走廊中,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喻了寺庙的荒凉与无人问津。虎与龙,本是传说中的神兽,此处却成了被遗忘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寺庙的衰败之感。
“墙塌埋残碣,苔深翳古松”则通过自然界的变迁,如倒塌的墙壁、长满青苔的石碑和被苔藓覆盖的老松树,形象地展示了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侵蚀,这些细节无不透露出寺庙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
最后,“倘非樵子引,那识往来踪”一句,以假设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往僧侣生活痕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现代人对这一历史遗迹的发现与探寻,强调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嵩废寺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与时间对人类建筑的影响,还蕴含了对历史、生命与存在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