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滦江中丞西勘

秋雨复如注,旌旗仍赴西。

仆马不能立,杯酒那可携。

公归定十月,山庄事粗没。

新酿既已成,嘉殽有薇蕨。

即今搆小亭,亭成伫公坐。

虽无丝竹陈,可试风雅课。

南山秋暮佳,气色清且翠。

眺览既中惬,啸歌或幽邃。

此役千国经,天下由重轻。

古哲务成事,今人唯酿名。

往往十年迩,边陬太乏理。

舆皂皆所亲,毁誉出憎喜。

虽悉延访心,纷乱若丝枲。

积今日益滋,君子复轻信。

自谓根蒂获,岂有纤细近。

治边如治鲜,要在审其势。

剖断贵神速,宰制厌牵系。

近闻甘泉城,皇皇尽危惧。

主者谕不开,仓卒何以计。

远人遵讹言,其情易摇曳。

片言昆崙摧,转拟万夫毙。

公固岂弟人,弛张有程具。

向既失缓急,今且须砥砺。

同事六七公,休休皆伟器。

当事必安舒,临机戒轻蓦。

嗟嗟千里心,顾此岂能白。

亦知刍荛微,赠公冀公择。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官员前往西部进行考察的情景,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与勉励之情。诗中通过描述秋雨连绵、旌旗西行、仆马难行、杯酒难携等场景,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氛围。接着,诗人想象友人归来时的情景,以及友人在西部考察期间的生活和心情,表达了对友人安全与成功的深深祝愿。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友人作为官员的责任与挑战,强调了处理边疆事务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通过对比古代贤哲与当代官员的行为,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既要审慎行事又要果断决策的期望。最后,诗人以对远方友人的深切关怀结束,同时表达了对友人智慧与选择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蕴含着对国家治理与边疆管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27)

康海(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沜东渔父。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 字:德涵
  • 号:对山
  • 籍贯:陕西武功
  • 生卒年:1475--1540

相关古诗词

姜君锡过予作

君家篆江侧,秀屏当户开。

知是神仙人,胡为尘世来。

黄氛缁素车,皂盖冒朱埃。

以兹谢民役,返耕白云隈。

少小稽古昔,中式得此阶。

亦知慎官服,奈与寸心违。

欲往昧前算,欲止递成哀。

繄予丘壑士,谛此良用骇。

因陈接淅义,颇究蓬矢怀。

我固互相发,君固耿难回。

丈夫志四海,好念济川才。

嗟彼长沮徒,泛泛岂根荄。

形式: 古风

送大理西勘

返耕厕幽壑,服义屈高轩。

握手立斯须,倾倒见雄论。

昔宦志孤陋,中路忽履屯。

负罪苟不死,兹已含溢恩。

疏懒循故性,竟志纫山荪。

感君缱绻意,幡然谢前闻。

杀鸡馔雕胡,列坐开荜门。

斗酒醉方已,徘徊惜日曛。

今夕别君去,孟冬定回辕。

尚期撰杖屦,共眺南山云。

形式: 古风

宝穑堂作(其一)

明农谢昌宦,良觌羡予征。

敦义昔所重,况此骨肉情。

嗣岁节物改,朱阳喜开晴。

感今叹伊昔,发车临广庭。

所期德音迈,永脩三径盟。

形式: 古风

宝穑堂作(其二)

平生尚超旷,结庐武亭川。

本非青云姿,竟作金闺愆。

托交三十载,孤抱亦何渊。

邈观古昔事,弥想梁甫篇。

感此发深省,誓以俟馀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