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郊行

年例清明是暮春,今年春事却平分。

故添一闰知天巧,欲探群芳奈雨频。

烟树对人愁脉脉,暮山似我老陈陈。

感时莫洒花前泪,不道中原涨战尘。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每年的清明时节正值暮春,今年春天的景象却显得格外寻常。
因此,额外增加一个闰月来感知大自然的巧妙安排,想要探寻各种花卉却常被频繁的雨水阻碍。
烟雾笼罩的树木仿佛含愁脉脉地看着人们,傍晚的山峦像我一样显得苍老疲惫。
感慨时事,不要在花前落泪,因为不知道中原地区正弥漫着战争的尘埃。

注释

年例:惯例。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
暮春:春季末期。
平分:平均分配,这里指春天的景象不特别突出。
闰:农历中的一种调整,增加一个月份。
天巧:自然的巧妙安排。
群芳:各种花卉。
雨频:频繁下雨。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
愁脉脉:含愁的样子。
暮山:傍晚的山峦。
陈陈:形容衰老。
感时:感慨时局。
战尘:战争中的尘土,象征战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郊野风光图。在这个季节,自然界显现出一种平和与宁静,但诗人却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怀。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

“故添一闰知天巧”,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神奇造化的赞叹,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生活中无法预测的变数的无奈。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今年春事却平分”则暗示了一种平淡甚至不足的状态。

“欲探群芳奈雨频”,诗人表达了想要深入花丛,去探寻那些鲜艳的生命力,却又被频繁的雨水所阻挠。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现实中的种种困扰。

“烟树对人愁脉脉,暮山似我老陈陈”,则是诗人通过景物抒发其个人情感。春天即将过去,自然界也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色,这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呼应,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无常感受。

“感时莫洒花前泪,不道中原涨战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美好但即将消逝的春天景色,不忍心在花前洒下悲伤之泪。同时,通过“不道中原涨战尘”一句,诗人暗示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混乱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自然美景与个人命运、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492)

王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诗人。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嘉定十年(1217)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淳□中,主持邵武军事务,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

  • 字:实之
  • 籍贯:今福建仙游县园庄镇(旧称慈孝里)
  • 生卒年:1184~1248

相关古诗词

黄君任景伊西上

杞梓非凡材,骐騄非凡马。

朴樕不入公输门,赏骏岂无伯乐者。

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

张华有眼识紫气,子期解听流水音。

凡物时为之否泰,横宝在道众所爱。

十年读书得一友,送之西征吾意快。

梅花馨,雪花明,仙霞直上逼云津。

别君不作儿女语,万卷诗书早致身。

柳绵飞,榆荚舞,软红尘中花如雨。

逢君一笑上青楼,破费黄金买金缕。

那时君已在瀛洲,而我正为京华游。

便教后举入黄甲,早是输君此一筹。

形式: 古风

寒食呈陈崇清

一百五日寒食节,八十六翁行地仙。

曲水飞觞酬胜景,汉宫传烛忆青烟。

三春幸自添馀闰,双笔今题第几篇。

俛仰兴怀儿辈事,先生有乐在壶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寓书吉祥寺临去亲友三人来访

共指梅花笑里看,诗肠清峭酒肠宽。

一阳方长知春近,三友同来话岁寒。

富贵迫人随世腻,身心何日似僧闲。

策勋茗碗匆匆去,不道樽前欠小蛮。

形式: 七言律诗

就许宰求云岫倡和集

昔者杜老夜听许十诗,为言风骚共推激。

如何汗青失其传,览杜集者为许惜。

我曾得倡和之巨编,暗中惊喜拾拱璧。

泰岳之后无虚人,宗派元自一家出。

驰筒往返者谁欤,云岫先生诗巨擘。

文鸾彩凤迭应酬,响撼翠梧彻金石。

血驹紫燕争追驰,容与蚁封中徐疾。

留卷把玩不忍归,痛快差类愈头檄。

应知至宝畴敢私,天下有目皆愿识。

刊之坚梓广流行,作我县斋大奇特。

诗名要与宇宙齐,岂比五台诗卷逸。

自从秋孟授锓工,跂予望之朝连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