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程通所作的《和紫虚丹房二十首(其三)》。诗中,诗人以山南山北的台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王公贵族聚集的景象,他们才华横溢,其中有人怀揣着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但并未得偿所愿。诗人对他们寄予了钦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道德文章的崇高追求,认为只有道德如天地般广大,文章才能如同日月般照耀世间。
诗中的“三策未能专汉室”暗指这些人物虽有才略,却未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千金何独羡燕台”则借燕台之富,表达对高尚品德的向往,而非单纯追求物质财富。接着,诗人感慨明天的道德将更为重要,而经世致用的文章也将成为时代的引领力量。
最后,诗人自谦为微臣,有幸担任典翰(掌管文书的官职),表示自己将以笔墨为工具,保持清廉,不使笔砚蒙尘,体现了其高尚的品性和责任感。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与才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个人的修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