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役行

昔日苦征役,乃是耳闻之。

今日苦征役,乃是亲见之。

昔时役苦犹可闻,今时役苦不可陈。

陈之不能罄苦辛,陈之有耳不汝闻。

陈之又恐长吏嗔,人宁犯虎勿犯吏。

猛虎杀人人立死,长吏杀人不得死。

上悬于天,下踏实地。

长吏徵夫直入庭,长吏徵夫不容停。

一户一月凡三徵,二户男成丁一丁。

上写年岁五十零,紫膛面色今黄青。

脚气浮肿心不宁,只得出门赴王程。

回头低向役妇陈,十家为甲五为邻。

不得脱身,不敢脱身,恐贻汝祸并他人。

前日畜鸡畜至今,乡秤曾秤重两觔。

卖之可得银六分,此鸡与汝办米薪。

薪难妇采,役难夫代。

哀哉先哲言,难保谁在谁不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苦役行》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邦畿所作,深刻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劳役制度下的苦难生活。诗中通过对比“昔时”与“今时”的苦役经历,展现了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悲惨境遇。

诗的开篇即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将过去的耳闻之苦与现在的亲历之痛进行对比,强调了苦役的普遍性和残酷性。接着,诗人指出,过去的苦役虽能通过口述传达,但现在的苦役之痛却难以言尽,因为不仅担心长官的责罚,还害怕连累他人。这种对权力的畏惧和对未来的担忧,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民生活的恐惧与无奈。

诗中描述了劳役的频繁与苛刻,一个家庭每月三次征调,甚至两个成年男子只保留一人服役,留下一人在家维持生计。这样的政策导致了家庭经济的极度紧张,人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劳役,还要承受生活物资的短缺。诗中提到的脚气、浮肿等症状,以及心神不宁的状态,生动地描绘了劳役给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双重折磨。

最后,诗中引用“哀哉先哲言,难保谁在谁不在”,表达了对过去智慧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深深忧虑。整首诗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情感深度,揭示了封建社会劳役制度对普通民众的残酷压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收录诗词(416)

王邦畿(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省先府君墓

芳华发古木,稚鸟鸣朝林。

自有生身处,曾无报本心。

水流山路暗,云过石堂阴。

认得碑题在,其如春草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江村失道

独行山日落,烟雾障平原。

前路踟蹰处,归林鸟雀喧。

路边方拱立,田父为予言。

更自过云谷,松坳道者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送胡二祖雅

慨然成独往,惆怅别离颜。

秋水伊人梦,斜阳远处山。

一庭霜尽落,千里雁初还。

予亦动归兴,为园十亩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春郊

闭门日以久,出郭尚鸣莺。

为爱清溪色,春风绿草生。

云低沧海树,潮上夕阳城。

何处山中叟,独闻伐木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