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涧云衔日孤鸟度,欲落未落天已暮。
何来耳畔橹摇声,烟水苍茫不知处。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神秘的夜晚江景图。首句“涧云衔日孤鸟度”,以“涧云”和“孤鸟”作为画面的主体,日落时分,云彩仿佛在山涧中衔着太阳,一只孤独的鸟儿在空中飞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欲落未落天已暮”,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即将完全落下,天空已经变得昏暗。
“何来耳畔橹摇声,烟水苍茫不知处。”这两句则将视角转向听觉,远处传来摇橹的声音,却不知道这声音来自何处,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同时,通过“烟水苍茫”四字,诗人巧妙地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既描绘了江面的广阔与朦胧,也暗示了夜晚的深沉与不可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官渡舟夜的独特景象,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融入了作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感悟,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略带忧郁的意境。
不详
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晚泊澄潭上,游踪寄短篷。
溪烟生落日,野烧极遥空。
艇小閒渔父,牛高稳牧童。
自然成习惯,所业在其中。
十里平波碧似油,一帆风好送轻舟。
悠然独倚篷窗望,贪看青山不掉头。
石田茅屋正当溪,绿叶阴森万木齐。
一径飞泉悬峭壁,夕阳时节过山西。
驾石为桥竹作笆,萦纡流水护人家。
轻风几阵清香送,开遍田间晚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