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宫傅(其一)

高秋风雨落荒城,伏枕遥传天柱倾。

报汉未能邀匹雁,系胡空自有长缨。

七年大节凌霄上,千载英灵俟海平。

闻道阖门皆殉难,恰如归去赴蓬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徐孚远为悼念张宫傅所作的挽诗之一。全诗以悲壮的笔触,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与崇敬之情。

首联“高秋风雨落荒城,伏枕遥传天柱倾”描绘了秋日风雨交加的荒凉景象,暗喻张宫傅离世的悲惨情境,同时也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不安。诗人伏枕遥望,仿佛听到天柱倒塌的声音,形象地表达了对张宫傅逝世的震惊与哀痛。

颔联“报汉未能邀匹雁,系胡空自有长缨”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张宫傅忠诚与英勇的赞美。这里“报汉”指报效汉室,“邀匹雁”比喻寻求机会建功立业,“系胡”指对抗外敌,“长缨”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两句诗赞扬了张宫傅虽未能实现报国之志,但其忠诚与勇气却如同长绳一般,永远系住敌人,彰显了他的高尚品格和不屈精神。

颈联“七年大节凌霄上,千载英灵俟海平”进一步赞颂了张宫傅的崇高节操和英名永存的决心。七年的时间见证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如同直冲云霄的雄鹰,他的英灵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海面的平静,寓意着他的事迹将被后人铭记,影响深远。

尾联“闻道阖门皆殉难,恰如归去赴蓬瀛”表达了对张宫傅全家共赴国难的敬仰之情。这句诗暗示了张宫傅不仅个人英勇,其家族成员也一同为国捐躯,这种牺牲精神令人动容。最后,诗人以“恰如归去赴蓬瀛”来比喻他们像仙人般离去,既是对逝者的赞美,也是对他们高尚情操的永恒纪念。

综上所述,这首挽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张宫傅及其家族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深刻思考与赞美。

收录诗词(29)

徐孚远(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挽张宫傅(其二)

一棹苍烟北海滩,年来何意更弹冠。

名从黄阁真无事,心在青云岂自安。

帝子再开新霸府,诸侯皆擅旧登坛。

不须更向君平卜,欲去应嗟道路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挽张宫傅(其三)

昔日投竿避地来,缘公数启到金台。

郊居成赋先相示,赌墅行游屡许陪。

每挹新型知雅量,常徵古事见清裁。

一从门馆飘零后,欲放招辞愧不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写怀

残腊看将尽,明春强仕年。

青灯仍旧业,白发是新缘。

短句敲山月,孤怀淡海天。

和风吹鹿耳,准备北归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五妃墓(其一)

天兵鼓棹逼江滨,祇把丹心质鬼神。

君发数茎犹自惜,妾身敢作未亡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