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显挽词(其四)

视死如归士,捐躯徇国臣。

杀身虽一概,为义岂无因。

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

微公今史上,死节定何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视死如归的勇士,献身国家的重臣。
即使牺牲生命都一样,为道义难道没有原因。
孔子墨子不可同日而语,只有张南堪与伦比。
如果没有您这样的楷模,今天的历史上谁来书写忠贞的节操?

注释

视死如归:形容对死亡无所畏惧。
士:古代知识分子或勇士。
捐躯:舍弃生命。
徇国:为国家牺牲。
杀身:牺牲生命。
为义:为了道义。
岂:难道。
孔墨:孔子和墨子,代表儒家和墨家。
相并:同等看待,比较。
张南:具体的历史人物,这里用来举例。
伦:同类,榜样。
微:如果没有。
公:指值得尊敬的人物。
今史上:当今的历史记载。
死节:为道义而死的节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嵲所作,属于挽歌体裁,表达了对英雄忠臣的哀悼和崇敬之情。其中“视死如归士,捐躯徇国臣”两句,通过将死亡比喻为归途,表现出诗人对于那些为了国家献身的忠臣的极高评价。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像归乡的士兵一样自然而平常。

“杀身虽一概,为义岂无因”进一步强调了这些英雄人物牺牲生命的意义非同小可,他们之所以能够抛头颅地,是因为有着不容置疑的正义和理由。这里的“为义”指的是为了崇高的道德和信念。

接下来的“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则是将古今中外的圣贤与忠臣进行比较,强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分轩轾。在这里,“孔墨”通常指的是儒家之祖孔子和道家之祖老子(又称墨子),而“张南”可能是指特定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夸张。

最后两句“微公今史上,死节定何人”,则是在探讨那些忠贞不屈、英勇就义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以及他们坚守的节操和原则。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似乎是对后世的挑战或呼吁:在浩瀚如烟的历史书写中,究竟是哪些人物能够真正地定格为忠贞典范?

总体而言,这首挽歌以深沉、悲壮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忠臣英烈图,从而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朽精神的缅怀和赞颂。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刘忠显挽词(其一)

黄屋辞丹阙,贞臣赴敌营。

解言终不反,先面竟如生。

谁并当时节,独流千祀名。

承家有贤嗣,谅不愧西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刘忠显挽词(其二)

抗节群公愧,摅忠异国尊。

威棱千古在,奸佞百年存。

盛德源流远,公朝礼物敦。

丰碑昭令德,荣耀及来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刘忠显挽词(其五)

临难不忘死,为忠已足多。

全生犹有路,仗节竟如何。

可验平生志,宜令后世歌。

诸儒主褒贬,毫发未容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刘忠显挽词(其三)

天运丁阳九,蒙尘事可伤。

群寮徒陷敌,贼子更臣张。

自古宁无死,惟公独有光。

向来从伪者,生意日荒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