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家被盗芷公书来慰问并录示逸叟诗书此奉答

三月十二日,喜得芷公书。

末附逸叟什,为我遭盗吁。

我盗犹有道,不掠衣与襦。

但取阿堵物,迹与叟盗殊。

叟劫同洗髓,竭泽苦鱼无。

我劫祇此耳,幸未罄吾庐。

贤宰法如山,捕得即骈诛。

军法安可玩,巧托适自愚。

刑乱用重典,止辟自良图。

所伤性命重,盗岂异发肤。

坐此非分财,竟丧七尺躯。

报赃诚过计,二百亦区区。

既往不可咎,终夜目长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至近现代初期的郑国藩所作,名为《予家被盗芷公书来慰问并录示逸叟诗书此奉答》。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芷公在得知家中被盗后送来慰藉,并附上逸叟的诗文的感激之情。

诗的开篇“三月十二日,喜得芷公书”,点明了时间与事件的起因。接着,“末附逸叟什,为我遭盗吁”两句,描述了芷公不仅送来安慰,还附上了逸叟的诗文,以表达对作者遭遇盗贼的同情和关切。

随后,诗人通过对比自家的“我盗”与真正的盗贼行为,揭示了自己虽然也遭受了损失,但与真正的盗贼相比,其行为更为“有道”,并未掠夺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而是仅取“阿堵物”,即钱财,与真正的盗贼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对比,既体现了诗人的自我反省,也反映了他对道德与法律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对盗贼的处理方式。他提到,官府的法律如同大山一般严苛,一旦抓到盗贼,就会立即执行死刑。同时,他也指出,即使法律再严厉,也不能忽视对盗贼人性的考量,不能仅仅因为是盗贼就剥夺其生命,而应该考虑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生命同样重要。

最后,诗人反思了报官的行为,认为虽然这是正确的做法,但考虑到盗贼可能已经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二百两银子的赔偿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并不算多。他表达了对过去行为的歉意,并在整夜中深思,希望能找到更合理的解决之道。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关怀的感激,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收录诗词(138)

郑国藩(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八五七—一九三七),清光绪年间拔贡。曾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潮州金山书院,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出任广东省立金山中学代理校长。有《似园文存》三册。诗,以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其学生杨世泽、蔡丹铭所辑《似园文存》中《似园老人佚存诗稿汇钞》为底本

  • 字:晓屏
  • 号:似园老人
  • 籍贯:潮州

相关古诗词

次韵答陈芷公

书来才昨日,诗到又今朝。

意重语重叠,高谊过王乔。

闻我家遭劫,谓是绿林豪。

那知戎服士,纠纠慑儿曹。

倾囊恣搜索,搀枪当户高。

青蚨经岁积,随手入云霄。

煌煌军法在,相视等弁髦。

饱飏如鹰隼,门户黯寂寥。

四郊今多垒,忧世目方蒿。

奈何威取术,奉同祖不祧。

永夜听尨吠,守望亦徒劳。

烽烟遍海内,百六运同遭。

甲兵何日洗,天河望眼遥。

萑苻处处警,密如瓜蔓抄。

伤哉弱小民,釜鱼安所逃。

况乃洪水汎,护堤鼓连宵。

潦荒已有象,巧炊难为淘。

可怜鱼丽辈,作气尚龙跳。

畴念兵燹后,中泽有鸿嗷。

分秧初夏近,欲插恐无苗。

天高呼不得,仰首鬓空搔。

德音何以报,一曲反离骚。

形式: 古风

偈颂一百五十首(其六十二)

凛凛孤风藏不得,倒骑角虎出山来。

大唐国里人无数,谷酒谷糟唤不回。

唤得回,笑容未动,牙爪先开。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偈颂一百五十首(其八十六)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

法食双运,平等普熏。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一四○)

月五日亦五,那堪时正午。

采药药最灵,问疾疾即愈。

形式: 偈颂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