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肃的作品《过营丘》。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古地名的点滴,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深切感悟。
"幽蓟既分燕,曲阜亦封鲁"两句,通过提及古代边塞的营垒和山川的界限,引出了齐、周等诸侯国的足迹,暗示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接下来的几句:"全齐周四履,王室资夹辅。眷言东大藩,镇靖自前古"表明了诗人对于古代王朝如何通过设置边塞、封建来巩固统治的理解和赞赏。
"左奠瀛海翻,右㩀泰山阻"则描绘了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展示了自然地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匪直形胜会,曾是贤哲处"表达了诗人对古圣先贤在这些地方留下的智慧和遗产的崇敬之情。
"丹书藏太公,内政脩仲父"提到了《尚书》等典籍中的治国理念,显示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学习态度。
"田单复社稷,鲁连委圭组"则是对古代先贤在政治、社会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以肯定。
以下几句:"高风邈难攀,奇计畴为举。伯王事复湮,末俗变风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后世风俗变化的感慨。
"矧乃邹孟氏,特达王道语"提到了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强调了儒家思想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
"谅哉见阔迂,未可干世主"则是诗人对于后人的警示,提醒人们不能轻视古圣先贤的智慧。
"皇明御宇宙,文教戢威武。七篇仁义存,于治非小补"表达了对统治者以德治国、文化教育并重的期待和赞赏。
最后几句:"伊余餐至言,无馁方自许。重经纡辙地,瞻仰极延伫。雪宫有曩基,画邑无遗堵"则是诗人对于历史智慧的珍视和个人修养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谢肃对中国古代史事、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而且也透露出他作为一个士大夫,对于国家治理、文化教育的关切,以及对后世的殷鉴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