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龟山先生祠

载道南来识斗山,历阶从此溯曾颜。

在悬钟鼓声常静,堆案诗书气自闲。

风雨羹墙千载下,馨香俎豆二泉间。

东林真伪何难辨,伊洛渊源第一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此诗《谒龟山先生祠》由清代诗人周宜振所作,通过对龟山先生祠堂的拜谒,表达了对先贤的崇敬与追思。诗中描绘了祠堂内外的景致与氛围,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

首联“载道南来识斗山,历阶从此溯曾颜”,以“载道”开篇,暗示了先贤的智慧与道德的传承。斗山象征着高远的目标,曾颜则可能是对某位先贤的尊称,通过“溯”字,展现了后人追寻先贤足迹的决心与敬仰之情。

颔联“在悬钟鼓声常静,堆案诗书气自闲”,描绘了祠堂内宁静祥和的场景。钟鼓之声虽在,却显得格外宁静,仿佛是为了衬托出诗书的深邃与宁静。堆案诗书,不仅展示了先贤的学问之丰,也暗示了后人在阅读与学习中的从容与自在。

颈联“风雨羹墙千载下,馨香俎豆二泉间”,进一步渲染了祠堂的历史感与庄严气氛。风雨羹墙,可能是指历经千载风雨洗礼的墙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馨香俎豆,则是祭祀时的香气与祭品,体现了对先贤的纪念与敬意。二泉间,可能指的是祠堂周围的水池,水的清澈与宁静,与整个环境相得益彰。

尾联“东林真伪何难辨,伊洛渊源第一关”,提出了对历史人物真伪的辨析问题,同时也点明了龟山先生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东林,可能指代某个学派或学术中心,而伊洛渊源则是对儒家学说源头的强调。这一联既是对先贤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后世学者在学术探索中应秉持态度的提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祠堂的景象与氛围,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与追思,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与学术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

周宜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康熙21年进士。任杭州府钱塘县知县。庚午科浙江乡试同考官,后任台州府太平县知县

  • 字:子诜
  • 号:静斋
  • 籍贯:无锡

相关古诗词

扶竹

满园风雪几枝眠,君本无心肯乞怜。

高节岂因寒便改,清操应为励弥坚。

谁教岁晚伤迟暮,惯历穷阴渐自然。

松柏比邻时慰藉,莫嫌筇杖与扶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夹竹桃

春花偏上岁寒枝,新粉光凝灼灼姿。

翠浪平翻桃叶渡,红云低压竹郎祠。

无言自抱凌霄意,顾影生怜倚袖时。

沉醉东风扶不定,碧窗敲彻玉参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怀

菱叶纤纤漾碧波,相逢不信十年过。

曾经月夜听箫管,不卷珠帘拥翠螺。

柳色分明堤畔路,桂香零落客中歌。

沧桑有感君知否,一任鸣蛩唤奈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江行杂感

江边水落涨虚沙,望里迢遥去路赊。

岸柳未青前度眼,山梅应白故园花。

关津多阻如留客,魂梦频惊不到家。

野鸟闲鸥飞不定,身随一叶寄天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