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以“题青山白云图”为题,作者袁圭在明代留下了这首佳作。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山色与烟霞交织的美景。
首句“山色秋光何所似,烟涵紫翠连千里”,开篇即以问句引人入胜,将读者带入一幅辽阔无垠的秋日山景之中。紫色与翠绿色的山峦在烟雾的笼罩下,仿佛连绵不绝地延伸至远方,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接着,“半山云断山欲摧,落落长松扶不起”,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似乎随时可能崩塌的险峻景象,而挺立的松树则显得格外坚韧,即使风雨交加也难以将其折断。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力量,也暗喻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松根茅屋山人居,竹窗萝径环鸣渠”,进一步描绘了山中隐居的生活场景。松树下的茅屋,竹窗前的小径,以及环绕着潺潺流水的环境,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生活氛围。这不仅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最后,“我欲访之不可得,且来独坐披新图”,表达了诗人虽渴望亲临其境,却只能通过画图来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这一句既是对画面的赞美,也是对无法亲身体验的遗憾,同时也暗示了艺术作品能够超越现实,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与启发。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