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拜星月慢》由清代诗人潘西凤所作,描绘了中秋佳节与好友相聚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深沉的情感。
“月正当头”,开篇即点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人逢知己”,表达了在这样的美好时刻,能够与知心好友相会的喜悦之情。“那似今朝俱有”,强调了此刻的难得与珍贵,将情感推向高潮。
接下来,“岂不谈情,却拖人搔首”两句,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交谈时的微妙互动,既表现了朋友间的亲密无间,又增添了生活化的趣味。回忆起往日的“是柳和花月夜”,与眼前的“分手”形成对比,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离别的感慨。
“重问清虚,去广寒宫走”,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似乎在想象着与月亮共舞的场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随后,“且挥杯、且酹姮娥酒”,通过饮酒祭月的仪式,进一步深化了中秋佳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寄托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这时节、说也难为口”,点出了言语难以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无奈,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细腻,让人感同身受。接着,“半世落索飘萧,苦掣书生肘”,诗人自述半生漂泊,生活艰辛,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知识追求的坚持。
“事无成、徒令言之丑”,表达了对过往努力未能取得成就的遗憾,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最后,“凄凉杀、天也凄凉瘦”,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同时也暗示了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君不见、月到明朝,要团圆非旧”,结尾处,诗人以月圆月缺的自然现象,寓意人生聚散无常,提醒人们珍惜眼前人,同时也对未来充满希望,期待着新的团圆。
整首词情感丰富,语言优美,不仅展现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还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友情、自然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