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心若金兰过耳馀,春来还共客东都。
几时却泛清河水,已约荆溪共卜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阮阅的作品,名为《谩成三首(其二)》。从诗句来看,诗人通过对金兰花香的比喻,表达了心中某种情感的强烈和难以忘怀。这里的“耳馀”形象生动,传递出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春天到来,诗人与朋友一同前往东都,这里暗含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友情的重视。接下来的“几时却泛清河水”,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某个时间能够再次出行的愿望,而这个愿望是与自然景观——清河水相连的。
最后,“已约荆溪共卜居”则透露出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规划。这里的“荆溪”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可能是诗人心中理想居住的地方,而“共卜居”则显示了诗人希望与某位朋友或知己一起定下未来生活的愿景。
整首诗通过对现实感受和未来的憧憬交织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对于友情、自然和理想生活的深厚情感。
不详
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蓬池旧草绿茸茸,爱酒清谈隐者风。
纵似步兵成底事,啸台依旧夕阳中。
浅浅泸潇水,粼粼碧玉光。
马蹄飞电疾,突过板桥霜。
筇杖芒鞋上小蓬,半篙春水饱帆风。
两关三寺山无数,藏在濛濛烟雨中。
欲为袁人弭谤声,因将无讼榜堂名。
他时茇舍棠休剪,近日环扉草已生。
自是索瘢求大察,却疑束矢听难明。
要知本乐农桑处,请看东郊垄上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