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刘鹗的《中秋》诗,表达了诗人中秋佳节时的孤寂与愁思。首句“又此中秋百恨生”,点出诗人每逢中秋倍增的离愁别绪,"百恨"二字饱含了对亲人分散、不得团聚的深深遗憾。次句“频年骨肉尚飘零”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长期的漂泊和家人分离的状态。
诗人独自举杯对月,“独援北斗酌明月”,借酒浇愁,展现出孤独无依的形象。他“闲看银河感客星”,将自己比作银河中的孤星,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接下来,“极目关河归白昼”,描绘出诗人远望故乡,希望白天的明亮能驱散内心的阴霾,但现实却是“满怀风露立青冥”,表明即使身处青天,也无法改变内心的苦楚。
尾联“眼前咫尺清虚府,未许乘鸾叩玉扃”中,“清虚府”象征着仙境或理想之地,而“乘鸾”则指仙人乘坐鸾鸟,表达诗人渴望超脱尘世的愿望。然而,“叩玉扃”暗示门禁森严,难以进入,意味着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只能在想象中寻求慰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中秋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离愁和对家国的眷恋,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现实困境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