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琳老

梦魂夜夜钓鱼台,怀抱何当亦好开。

竹日一窗窥我病,溪风三里送诗来。

天花散灭双瞳冷,香烬萧寒万相灰。

欲与道人游物外,故山情在首重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梦境中我每晚都来到钓鱼台,何时能敞开心扉也希望实现。
竹影透过窗户窥探我的病态,溪风从三里之外带来诗篇。
眼中的光彩消失,内心冷淡如死寂,香火余烬在萧瑟秋风中化为灰烬。
我渴望与道人一同游历超脱尘世的地方,但对故乡的情感始终让我回归原路。

注释

梦魂:梦境中的灵魂。
钓鱼台:可能指代某处风景或诗人常去之地。
竹日:竹林中的阳光。
窥我病:暗指诗人内心的苦闷或疾病。
天花:这里可能象征着精神上的幻象或理想。
香烬:燃烧过的香火残余。
故山:故乡的山。
首重回:指诗人的心意回到故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毛滂的作品,名为《次韵琳老》。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超然物外的心境。

"梦魂夜夜钓鱼台,怀抱何当亦好开。"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和憧憬,将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思比喻为钓鱼台上的渔夫,渴望着能够重新开启那段美好时光。

"竹日一窗窥我病,溪风三里送诗来。"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的孤独和感伤,他通过竹影和窗户间接触外界,同时溪风也似乎在传递着某种信息或是朋友的问候,这里的“病”可能不仅指身体上的疾病,也包含了心灵上的寂寞。

"天花散灭双瞳冷,香烬萧寒万相灰。"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佛教禅宗中的意境,诗人借助于天花散落、眼睛冰冷的形象,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内心深处的一种超脱与淡然。

"欲与道人游物外,故山情在首重回。" 最后两句则展现出诗人想要逃离尘世,与道家修行者一同遨游于自然之中超越凡尘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情感深厚,不忍心忘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勾勒出一个既有着世俗情怀,又追求精神超脱的诗人形象。

收录诗词(483)

毛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 字:泽民
  • 籍贯: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
  • 生卒年:1056——?约1124

相关古诗词

灯夕当三日而罢今至四日五日国人尚纷然出游势不可禁天既雨仍作小晴老稚皆有閒暇不迫之色千兵所至驩呼随之此前未有也闻使君复为人强出聊作小诗记一时之事

廉纤飞雨为谁休,烂漫悬灯总未收。

自是一年无叹息,不妨五夕得嬉游。

后车莺燕春声软,前骑熊罴夜气遒。

两行红纱三百炬,插花携酒趁遨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红梅

何处曾临阿母池,浑将绛雪点寒枝。

东墙羞颊逢谁笑,南国酡颜强自持。

几过风霜仍好色,半呼桃杏听群儿。

青春独养和羹味,不为黄蜂饱蜜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访无畏庵琳和尚

踏遍武康境,铜山分外幽。

师今提奥旨,谁不仰风流。

松老巢玄鹤,车闲卧白牛。

一时冠盖拥,欲去更迟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访琳老题溪上小轩

小槛閒风物,高僧秀肺肠。

隔溪通竹色,开户纳山光。

拨雪晨蔬瘦,烧松午茗香。

渊明归赋急,聊复此徜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