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张栋所作的《骊珠台》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骊珠台的壮丽景色与历史韵味。
首联“珠母何年吐上游,巉然一轴砥中流”开篇即以珠母为引,想象其在上游孕育,形成一道砥柱般的壮观景象,既描绘了骊珠台的雄伟,也暗含了历史的深远与变迁。
颔联“我疑重见金山寺,客过惊同白鹭洲”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联想,将骊珠台与金山寺、白鹭洲相提并论,不仅展现了骊珠台的地理位置之重要,也暗示了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明珠,吸引着过往的旅人驻足欣赏。
颈联“接岸人家浮竹榭,傍城烟火起渔舟”则转向对骊珠台周边环境的描绘,通过“接岸人家”、“浮竹榭”、“傍城烟火”、“起渔舟”等细节,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展现了骊珠台与周围居民生活的和谐共处,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尾联“磨崖不用寻云母,坐对青山可黑头”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骊珠台的深深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认为,无需刻意寻找云母这样的珍稀之物,只需静静地坐对青山,便足以领略骊珠台的美,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纯粹欣赏与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骊珠台及其周边景致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