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纲所作的《七月晦》。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秋天的悲凉情绪,以及对世事的无奈与超脱。首句“七月忽逢晦”点明时间背景,暗示着某种不期而至的哀愁。接着,“悲秋竟若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切感伤,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破羌无妙略,中圣有狂歌”两句,运用典故,以“破羌”比喻解决困难,但诗人却说“无妙略”,流露出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中圣”则借用了古代酒神的典故,表达诗人通过饮酒来寻求解脱,但最终只能以“狂歌”来宣泄内心的苦闷。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和对现实的无奈。
“世味羞尝鼎,心源欲静波”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他似乎对世间的种种诱惑和纷扰感到厌倦,甚至不愿去品尝其中的滋味,而是渴望心灵能够达到一种宁静的状态。这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平和的愿望。
最后,“由来麋鹿性,幽兴满烟莎”以麋鹿自比,麋鹿性情温和,喜欢幽静的环境,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复杂心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