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洺州李大夫

自从蓟师反,中国事纷纷。

儒道一失所,贤人多在军。

鸟巢忧迸射,鹿耳骇惊闻。

剑折唯恐匣,弓贪不让勋。

方知省事将,动必谢前群。

鹳阵常先罢,鱼符最晚分。

步闲洺水曲,笑激太行云。

诗叟未相识,竹儿争见君。

殷勤越谈说,记尽古风文。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翻译

自从蓟州叛乱起,国内纷扰不断。
儒家和道家失去依靠,贤才多投身军旅。
鸟巢担忧箭矢飞出,鹿耳惊惧听到战鼓声。
剑折怕被收入剑鞘,弓弦紧绷只为求功勋。
这才明白,治理国家的将领,行动必谨慎谦逊。
撤退时鹳鸟先停,分发鱼符则最后完成。
漫步在洺水曲折的小径,笑声激荡太行山的云雾。
我这老诗人未曾识你,孩子们却争着向你问好。
你热情洋溢地谈论,记诵尽古人的风雅诗篇。

注释

蓟师:指发生叛乱的地方。
中国:古代泛指中原地区。
儒道:指儒家和道家思想。
失所:失去依托或地位。
贤人:有才能的人。
军:军队。
鸟巢:比喻朝廷或官府。
迸射:飞出攻击。
剑折:剑被折断。
匣:剑鞘。
弓贪:弓弦紧绷。
勋:功勋。
省事将:善于处理事务的将领。
谢:谦让。
鹳阵:比喻军队撤退的行列。
鱼符:古代传达命令的信物。
洺水:河流名。
曲:弯曲处。
诗叟:老诗人。
竹儿:儿童。
越谈:深入交谈。
古风文:古代的诗歌文章。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名为《寄洺州李大夫》。从内容来看,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

"自从蓟师反,中国事纷纷。儒道一失所,贤人多在军。"

这两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混乱与儒家之道、道家之学失去方向的现状,并且有才智之士多被卷入战争。

"鸟巢忧迸射,鹿耳骇惊闻。剑折唯恐匣,弓贪不让勋。"

这四句生动地形象了战乱中的紧张气氛,鸟儿因忧虑而频繁鸣叫,鹿因为惊吓而耳朵摇晃,剑刃断裂令人担心其匣未能保护之好,弓箭过于贪婪而不愿放手。

"方知省事将,动必谢前群。鹳阵常先罢,鱼符最晚分。"

诗人开始意识到处理政务的重要性,任何行动都必须感激之前的集体努力。 鹳(一种鸟类)在阵列中首先休息,而军中的鱼符(用于传递命令或作为信物的玉制品)是最后被分发。

"步闲洺水曲,笑激太行云。诗叟未相识,竹儿争见君。"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洺水边漫步时的心境,面对蜿蜒曲折的河流和天上的浮动云朵,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诗中的“诗叟”指的是懂得诗意的人,而“竹儿争见君”则是在说那些懂得诗意之人都希望能亲眼看到您的风采。

"殷勤越谈说,记尽古风文。"

这句强调了与李大夫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古代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珍视和记忆。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个人忧虑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展示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思索与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希望保持文化传承的愿望。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

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

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

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

郢唱一声发,吴花千片春。

对君何所得,归去觉情真。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独止舍待替人

谁言旧居止,主人忽成客。

僮仆强与言,相惧终脉脉。

出亦何所求,入亦何所索。

饮食迷精粗,衣裳失宽窄。

回风卷闲簟,新月生空壁。

士有百役身,官无一姓宅。

丈夫耻自饰,衰须从飒白。

兰交早已谢,榆景徒相迫。

惟予心中镜,不语光历历。

形式: 古风

上包祭酒

岳岳冠盖彦,英英文字雄。

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

春云生纸上,秋涛起胸中。

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功。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上达奚舍人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

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