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孝廉李一超以怀贞穷愁死不及有嗣息元配林孺人掖咡太孺人于痹病中十四年不舍榻右猝遘危疾临终悲咽以不得躬亲大事为憾啼声未绝而逝余于一超不浅视道路感泣者自逾涯量裁二诗以将哀尤为太孺人悯悼焉(其二)

从知生死一浮沤,大誓宏深不易酬。

萱草幸留春百岁,桂轮难满月三秋。

鸡声五夜闻遗语,鹤发千梳绾别愁。

犹有寒荠青半亩,留调膏粥侍晨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王夫之所作,表达了对故去的孝廉李一超及其元配林孺人的深深哀悼之情。诗人以生死如浮沤的佛教观念开篇,感叹生命的无常和誓言的难以实现。接着,他提及萱草虽能留住春天的百年岁月,但月亮的圆满却难得长久,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遗憾。

诗中提到鸡鸣五更时分,李一超留下遗言,以及李夫人白发如鹤发,梳头时寄托离别的愁绪,这些细节描绘出家庭的温情与离别的凄凉。最后,诗人看到家中尚有半亩青荠,那是对生活的记忆,也是对未来的寄托,他承诺会亲自熬制膏粥,以表达对亡者的敬意和怀念。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生活琐事和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对逝者的深情缅怀和对生者的慰藉,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收录诗词(1514)

王夫之(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夕堂。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字:而农
  • 号:姜斋
  • 籍贯: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
  • 生卒年: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

相关古诗词

刘若启为余兄弟排难已招泛虎塘叙其家乘会当六帙帨辰欢宴之下遂允贶室子敔儿

此生相聚太从容,海徙山移梦后逢。

急难情深矰缴缓,根株心许茑萝封。

百年初识团圞相,双径从看偃盖松。

拟煮丹砂回白首,年年吹笛上嵩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湖外遥怀些翁

心心长不断湖天,满月孤星旧有缘。

野烧三叉馀幸草,湘流九面惘胶船。

寒深鹤带尧年雪,海阔龙分佛口涎。

闻说当机唯一指,皈心欲扣逆流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怀青原药翁

霜原寸草不留心,一线高秋入桂林。

哭笑双遮∴字眼,宫商遥绝断纹琴。

情知死地非长夜,屡卜游魂得返吟。

唯有寻思归计好,黄金装额怕春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春日山居戏效松陵体六首(其一)

垂垂雨足晓雷收,草阁凭崖似倚楼。

上赤数莺吹几叠,之元一瀑写双钩。

云生右史蟫餐润,花坠中丞蚁渡幽。

已过清明瓜未种,憎人相拟到秦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