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朝诗人谢肃创作的《圮上有怀张子房》,全诗深情表达了诗人对汉初名臣张良(字子房)的崇敬之情。诗中通过对张良生平和功业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豪杰不朽风范的赞美,以及对个人理想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
首句“沂泗东悠悠,踟蹰立圮上”即设定了一种超脱尘世、遥望古人的氛围。诗人站在圮上(可能是张良庙堂或其它纪念建筑),心怀古人,情感充沛。
“固无黄石期,留侯讵能忘”表达了对张良不朽功业的追忆,留侯即张良,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其忠诚和智慧成为历史佳话。
“留侯本韩人,五叶为辅相”进一步描绘了张良的身世和政治成就。五叶指的是张良曾佩戴五种不同颜色的玉叶作为符瑞,象征其高贵的地位与深受帝王器重。
“国亡思报秦,购士椎慱浪”则是诗人借古人之口,表达了对失去国家的忧虑和报效忠诚之志。张良本为韩国相,韩亡后投身汉朝,展现其忠心不渝。
“力政虽不毙,意气亦雄壮”赞扬了张良的政治才能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即使在困境中,他的意志和气概仍旧宏伟。
“歘来蛰龙蛇,举世莫知乡”用神秘的语言形容张良智慧如龙蛇变化,不可捉摸,世人难以洞悉其深邃。
“授书何怪奇,任侠诚倜党”指的是张良曾受黄石公所授《太公兵法》,表明他军事才能的非凡,以及对忠义二字的坚守。
“少年日以聚,誓?取金镜”则是诗人回忆张良年轻时与刘邦等人的豪举壮语,如同取下天上的金镜一般,决心成就一番事业。
“邂逅隆准公,啸咜役诸将”描绘了张良辅佐汉高祖平定四方,功绩卓著的场景,隆准公可能是指某位重要将领或贵族。
“关中奄席卷,汉业知已创”则是诗人总结张良在关中(今陕西一带)辅助刘邦开创汉朝基业的历史功绩。
“归还佐横阳,以韩兴霸王”表明张良回到故土后,依旧辅佐韩襄王(即韩信),共同抵抗匈奴,展现其忠诚和武略。
“惜㦲成见杀,此意徒慨慷”诗人对历史的变迁感到悲哀,但张良的英名和忠节精神始终如在,令人敬仰。
“方复从汉王,灭羽垓下帐”指的是张良随刘邦平定四方,功成名就,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平生韩两仇,反手咸扫荡”表达了诗人对于张良一生忠诚于国家,对抗外敌的壮举给予高度评价。
“深衷实在斯,宠禄非所望”则是诗人表明,对于张良这般人物,其内心的仰慕远超过物质上的荣宠。
“遂挟松子游,高风邈难伉”通过对张良晚年隐居生活的描述,赞美其高洁的人格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余生千载下,结想常入梦”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继承张良的精神遗产,并在未来的日子里,常常以此自勉。
“其貌若美人,伟略不可尚”赞叹张良不仅品德高尚,其智谋和气度更是美好得如同美丽的人物,无与伦比。
这首诗通过对张良生平的回顾和对其精神风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忠诚、智慧高远的无限崇敬,以及对历史变迁中个人理想与时代精神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