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翟道中

客行趋阳翟,驱马登高岗。

群山拱西都,回首瞰许昌。

原田秀且润,烟水远分行。

荒冢卧石兽,古祠摧画墙。

我行日已远,风物非故乡。

随俗强饮食,所求肢体强。

儿生事弧矢,有志行四方。

秣马访前古,吾将问兴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旅人向阳翟进发,策马攀登高山岗。
众多山脉环绕着西京,回头远望许昌城。
肥沃的田野秀丽又湿润,沿途烟波浩渺分道而行。
荒废的坟冢躺卧着石兽,古老的祠堂只剩残破的画墙。
我离家越来越远,眼前的风景不再是故乡。
随当地风俗勉强进食,只为求得身体强壮。
孩子生来就与弓箭为伴,胸怀大志要走遍四方。
喂饱马匹探寻古迹,我将追寻历史的兴衰更迭。

注释

客行:旅行。
趋:趋向。
阳翟:古地名,今河南禹州。
驱马:驾驭马匹。
高岗:高地。
群山:众多山脉。
拱:环绕。
西都:西京,指长安。
瞰:俯瞰。
许昌:古地名,今河南许昌。
原田:平原上的田地。
秀且润:美丽且丰润。
烟水:雾气和水面。
分行:分开前行。
荒冢:荒废的坟墓。
石兽:墓前的石雕动物。
古祠:古老的祠堂。
摧画墙:残破的壁画。
日已远:距离渐远。
风物:景色。
随俗:顺应习俗。
肢体强:身体强壮。
儿生事:孩子的生活。
弧矢:弓箭。
行四方:周游各地。
秣马:喂饱马匹。
访前古:探访古代遗迹。
兴亡:兴衰历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阳翟道上的情景,展现了一种怀旧与探求历史的主题。开篇“客行趋阳翟,驱马登高岗”两句,以动作开始,设置了一种旅途中的情境,同时通过“高岗”的高度,诗人将视野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

接着,“群山拱西都,回首瞰许昌”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之景。这里的“群山”和“西都”、“许昌”,都是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地点,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第三、四句“原田秀且润,烟水远分行。荒冢卧石兽,古祠摧画墙”则将景象转向田野和废墟。这两句中,“原田”的美丽与“烟水”的远行,形成鲜明对比,而“荒冢”、“石兽”、“古祠”等,则是历史的遗迹,带有浓厚的岁月痕迹。

诗人在最后几句“我行日已远,风物非故乡。随俗强饮食,所求肢体强。儿生事弧矢,有志行四方。”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旅途中的适应与坚持。这里,“日已远”和“非故乡”,是诗人对于流转时间和空间的感慨,而“随俗”、“强饮食”则是旅途生存的需要。

最后两句“秣马访前古,吾将问兴亡。”则表明了诗人的历史探求之心。他不仅在自然景观中寻找美,而且还想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探访来理解过去的兴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与历史探索的交织,展现了一个深邃而富有哲理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齐安行

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

江边市井数十家,城中平田无一步。

土冈瘦竹青复黄,引水种稻官街旁。

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哳来湖湘。

使君丽谯涂垩赭,门狭不能行两马。

满城蛙噪乱更声,谷风谷谷黄鸦鸣。

最愁三伏热如甑,北客十人八九病。

百年生死向中州,千金莫作齐安游。

形式: 古风

齐安春谣五绝(其三)

杨柳弄春藏不得,雪絮点点吹人来。

轻清洁白非尘物,寄语桃杏莫相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齐安春谣五绝(其五)

江头春泥妨踏春,闭门守春春著人。

问春著人作何味,半酣美酒听韶钧。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齐安春谣五绝(其一)

江上鱼肥春水生,江头花落草青青。

蒌蒿芽长芦笋大,问君底事爱南烹。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