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祁顺为悼念萧尚书所作的哀挽诗。诗中表达了对萧尚书长期在官场的卓越声誉和晋升至高位的赞誉,以及对其在南方多年担任重要职务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对萧尚书逝世后未能实现其全部才能的遗憾,以及对其身后荣誉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郎司棘寺久驰声,又总台纲进列卿”,赞美了萧尚书在官场上的名声和地位,他不仅在棘寺(古代官署名)任职时就已声名远播,后来更是总领台纲,晋升为列卿,即高级官员。
接着,“南国几年分重寄,西江千里动归情”两句,描述了萧尚书在南方多年担任要职的经历,以及他与南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西江千里,象征着广阔的距离,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长才未究生前用,恤典空沾殁后荣”则表达了对萧尚书才华未能完全施展的惋惜,以及对其去世后仅能获得荣誉的无奈。这两句充满了对逝者未能实现人生价值的遗憾之情。
最后,“惆怅九原今不作,高风何处觅耆英”表达了对无法再见到萧尚书的惆怅,以及在当今社会寻找同样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人物的困难。九原,古代指人死后埋葬之地,这里借指已故之人;高风,指的是高尚的品德或风格;耆英,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贤士。整句话意在强调对萧尚书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的怀念,以及对当今社会缺少这样人物的感慨。
这首哀挽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既是对萧尚书个人成就和品德的颂扬,也是对逝去时代精神风貌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敬意和对高尚人格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