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竹枝词》由明代诗人张楷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蜀地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
“浮云日日蜀山头”,开篇以“浮云”起兴,象征着变幻莫测的世事和人生,而“蜀山头”则点明了地点,暗示着蜀地的壮丽山川。这一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含了对生活变化无常的感慨。
“石濑年年蜀水流”,紧随其后,将视线转向了蜀地的河流。这里的“石濑”指的是河中的石头滩,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经过时的动态美。年复一年,河水依旧流淌,展现出自然界的恒久与不变。
“家住瞿塘三峡下,惯经风浪不知愁”,最后两句则转而描写人物,点明了诗中主人公的身份——一位居住在瞿塘峡下的居民。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以其险峻著称。诗人通过“惯经风浪”这一表述,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面对生活的艰难与挑战时的从容不迫,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接纳。这里的“不知愁”并非真的无感,而是表现了主人公在长期与自然共处中培养出的豁达心态,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接受。
整体而言,《竹枝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蜀地独特风情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